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三門峽市重新升為地級市。1985年開始,三門峽市在古陜州城遺址上興建了三門峽風景區,解放后的陜州1957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三門峽市屬地級市,后由于各種原因降為縣級市,如今陜州區,以前陜縣,更早陜州城哦這個得從修建陜(州)城這件事開始說起。
1、三門峽天鵝湖景區免費了,但需要預約入園,你怎么看?
天鵝湖可以說是三門峽對外的一張名片,每年在這里舉行的橫渡母親河以及同期舉行的旅游交易會、萬人帳篷節等等,吸引了大批的外地朋友,也給三門峽及附近的區縣帶來了大量的游客。不知哪位高人拍腦袋在天鵝湖景區實行了收取門票的政策,導致了很多人不愿前往~我的很多朋友是陜州區溫泉的候鳥客,無論去陜州前還是離開陜州時,必到天鵝湖去看一看(注意!是看一看,因為整個天鵝湖穿越也就是半個小時的時間),雖如此,也是旅途必須的一道菜,
2、三門峽市為何原稱陜州?
一直以來我只是簡單了解,不想今天上午剛好看到你需要的陜州很多鮮為人知的史實,從這些史料發現陜州城果真了不得!如今陜州區,以前陜縣,更早陜州城哦這個得從修建陜(州)城這件事開始說起。修建陜(州)城與函谷關遷移有關,2130年前,函關谷要遷移到新安縣,在原函谷關附近設立弘農郡,領11縣。
今三門峽所處的地方都成為關內,部分區域成與為京畿之地,屬于國家政治核心區域,三門峽人都成了關內人,有的成為“京城”人,算了城里人了,沒有函谷關,安全咋保障?函谷關移到新安縣,戰略意義失去,天下無關可守!怎么辦?建陜(州)城!陜(州)城當時就處于全國東西交通的唯一大通道上,成為東來西往的必經之地。
茅津渡口又是南來北往的重要通道,更要緊的是,東西交通的唯一大道這里形成了一個急轉彎。南邊陜塬向北延伸而形成山脊(在今周公島至召公島所形成的虢山一線),雖然不高,但卻無法通路,而東、西、北三個方向卻是滔滔黃河,壁立千仞。似乎又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格局,在這地方建一座城,戰爭年代能起到“關隘”作用。
陜(州)城的建立從史料上看,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撤函谷關,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建陜州城,距今2130年,陜(州)城建成后,歷朝歷代皇帝都非常重視。戰亂被毀,戰后屢修,和平年代,陜(州)城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郡、州、縣治都集中在這個城內,從皇帝高官到商客黎民都要在此停留,
同時陜(州)城對黃河漕運也起到保障作用。歷史上,陜(州)城城內商戶林立,城外漕運船只旌天蔽日,陜州城的衰敗歷史上陜(州)城遭受兩次強地震(1555年、1815年)和一次戰爭(明末李自成與清軍激戰)重創,城墻、城樓、城內建筑均遭到嚴重破壞,但多被及時整修。抗日戰爭爆發后,為抵御日軍進犯,便于開展游擊戰爭,從1938年9月開始,不到60天時間,陜州城墻被拆扒,
解放后的陜州1957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三門峽市屬地級市,后由于各種原因降為縣級市。1957年,陜州城被劃入三門峽水庫淹沒區,居民搬遷,城內建筑陸續被拆除,1985年開始,三門峽市在古陜州城遺址上興建了三門峽風景區,1986年,經國務院批準,三門峽市重新升為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