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有紅燒肉的地方很多,但論最好吃,毫無疑問首選上海的紅燒肉,其次是蘇州和杭州。所謂的“古法紅燒肉”,也就是最正宗的紅燒肉,一律用醬,沒有用醬油或炒糖色的,用醓來煮肉,就是最早的紅燒肉,誕生于河南商丘,因為成湯就是河南商丘人,紅燒肉的書面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里邊說調料用的是“渾豉”。
1、紅燒肉是哪里的特色菜?
嚴格來說,紅燒肉是河南菜。起源很早,傳說中,商湯作醢,才有了醬,然后才有用醬來烹飪食物的習俗。其實當時的醬有兩種,一種是醢,就是肉剁成肉泥再酦酵,這種發酵肉醬里生成的油,就是最早的醬油,另一種叫醓,與醢的區別時在制作時還要加入動物血液,顏色也要比醢的顏色更重。不過,這個前提必須是“成湯作醢”是真實的,這就保不準了,
但不管怎么說,商湯那時候,至少已經有紅燒肉的雛形了。而再想往前追溯,苦于無資料,那也沒辦法,用醓來煮肉,就是最早的紅燒肉,誕生于河南商丘,因為成湯就是河南商丘人。真正把醓煮肉發揚廣大是在西周時期,根據《周禮·膳夫》里的記載,“醬用百有二十甕”,當時已經把醢和醓完全歸為一類了,當時天子設宴吃的醬煮肉,應該說就是中國最早、版本最古老的紅燒肉,最早用這道佳肴來款待群臣的,是周康王姬釗。
至于地點,是在今天的陜西岐山縣,為什么紅燒肉也會有明確的地點,而非大眾化呢?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不論是商代時的醓煮肉,還是西周時的醬煮肉,在當時是天子的特權食物。其他人,除非是參加天子設宴時蹭一口,否則還真沒得吃,關鍵就在于,當時的食鹽產量很低。你看,河南也好,陜西也罷,都不是古代的鹽產地,而制作醢、醓乃至西周時吃的醬,都需要大量的鹽。
可是由于鹽的產量低,在當時是作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的,除了天子以外,沒有人有特權能這樣大量的用鹽,用這么多鹽,在當時來講是很敗家的行為了。以前講過醯,也就是醋,直到西周時,更多人吃醋倒比較多,而能敞開了吃鹽,那就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享受了。而且醬煮肉一直是紅燒肉最正宗的做法,紅燒肉的書面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里邊說調料用的是“渾豉”:一行肉,一行擘蔥、渾豉、白鹽、姜、椒。
如是次第布訖,下水缹之,肉作琥珀色乃止,直到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里,還在說醬煮肉,調料用的是“甜醬”:或用甜醬,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醬。每肉一斤,用鹽三錢,純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須熬干水氣,三種治法皆紅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所謂的“古法紅燒肉”,也就是最正宗的紅燒肉,一律用醬,沒有用醬油或炒糖色的,
包括東坡肉,也是用醬而非醬油的。至于什么醬,那倒不固定,甜醬也行,黃醬也一樣,都算古法,個人意見,推薦用北京紅干醬或天津的槐茂面醬來做。總之,紅燒肉在誕生之初屬于天子的特權食物,直到春秋時期才開始逐漸普及,所以,說紅燒肉在當初是個特色菜也沒錯,經過后世的發展,普及到了全國各地,才變成了隨處可見的食物。
2、哪個地方的紅燒肉最好吃?
全國各地有紅燒肉的地方很多,但論最好吃,毫無疑問首選上海的紅燒肉,其次是蘇州和杭州,(不能吃甜的就不談了)上海的紅燒肉以色香味俱全、入口酥糯、咸甜適中著稱,常配以鹵蛋、百葉結及水筍,相得益彰,佐野下飯皆為佳肴。蘇州的蜜汁醬方味美形佳,大多采用紅米烹制,色澤鮮紅,“五花”鮮明,十分誘人,是全國紅燒肉的最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