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為何選擇合肥為省會,理由有以下幾點。民航方面有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水運方面有合肥港,有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巢湖東站等高速鐵路站,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合肥從此成為安徽的省會城市,早在1945年,國民政府就將安徽的省會從安慶,遷移到合肥。
1、合肥作為二線城市省會,未來會有大的發展嗎?
合肥的發展前景還是比較光明的。第一,合肥的前途是與安徽省的前途綁在一起的,安徽省和江西省,都是歷史上經濟文化極為發達的三江之地,可惜近代以來發展滯后,與江蘇浙江上海地區的差距拉的比較大。不過文化底蘊在這里,區位優勢誰也奪不走,下一步發展起來是沒有問題的,而且安徽省的人口規模比江西大得多,這都是合肥市的輻射范圍。
建國以來,合肥被定為省會城市,首位度不斷提高,目前已經無法挑戰,第二,交通優勢。在最近十年的新一輪高鐵建設中,合肥占據先機,形成了四通八達的高鐵樞紐,徹底改變了在華東地區邊緣化的地位,而南京在這一輪高鐵建設中地位提高不明顯,還是老樣子。安徽的米字型高鐵網絡成型后,不僅向東承接江浙滬,向西還可以輻射鄂豫,合肥的地位更加凸顯,
第三,科技優勢。合肥雖然在國內城市中并不突出,但歷史的巧合給這里安排了一所中國科技大學,還有一系列的安徽高校,合肥發展高科技產業還是有優勢。第四,行政區優勢,現在人們都在討論濟南與萊蕪合并的事,實際上這個事情合肥2011年就干了。撤銷了地級巢湖市,將大部分地區劃給合肥,促進了合肥迅速壯大,巢湖整個變成了合肥市的內湖,
美中不足就是當時思想解放不夠,只吃掉了巢湖區和廬江縣,將巢湖市分出來的含山縣、和縣劃給了馬鞍山市。如果當時把這兩個縣一并劃進來,合肥就擁有了長江港口,形成抱湖臨江之勢,并與南京市區直接接壤,那大合肥的發展勢頭就更加明朗了。馬鞍山朋友不要罵我,說實在話,馬鞍山以前是個小城市,再增加兩個縣仍然是個小城市,真的于事無補啊!,
2、1952年,安徽省重建以后,新省會為何選擇了中部的合肥?
理由:從地理位置,水文交通,高校科技,經濟發展空間,社會人口占有優勢。設立: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在合肥市成立,合肥從此成為安徽的省會城市!安慶改由省直轄,安慶的省會之路自此告別它的時代!至于為何選擇合肥為省會,理由有以下幾點!①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一個省會城市重要的參考系數,合肥地處華東地區,江淮之間,位于安徽省中部。
全市海拔多在15~80米之間,以丘陵崗地為主,東面:東有滁州,馬鞍山,蕪湖,宣城,距離江蘇省會南京不遠,兩者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滁州和馬鞍山受南京輻射影響,這讓合肥很有壓力,南面:南面輻射銅陵,池州,安慶,黃山等不過隔了一個長江,合肥對其輻射影響有所減弱。西面:西部輻射六安,山地丘陵多,距離武漢城市圈,有一定的路程。
六安受武漢城市圈輻射影響很小,北面:北方輻射阜陽,亳州,淮南,宿州等。從衛星圖上可以看出來,合肥的地理位置處于安徽中部,比安慶地理位置稍遜一籌,外加合肥沒有跨江,土地連成一片,利于交通運輸,東西南北,四面不是楚歌,而是漸進式輻射影響,地理位置相對于優越。②人口面積合肥人口由1999年的429.95萬,上升到目前2018年808.7.7萬,
其中在2011年巢湖被拆分之后,人口由2010年的493.42萬增加到2011年的706.13萬。土地面積:并了廬江和居巢區之后,面積一下增加到1.14萬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就有770平方公里,③水文交通合肥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水文主要分為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境內巢湖更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水資源非常充足,為這座城市發展奠定了水源基礎,
交通方面,合肥是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境內合福高鐵,京九高鐵,合杭高鐵等。有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巢湖東站等高速鐵路站,民航方面有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水運方面有合肥港,城市內部交通,地鐵各號線陸陸續續的上線,大大增加了交通便利,⑤高校科技。1970年,中科大落地合肥,給安徽帶來新的創業機會,合肥境內的高校,合工大,安大,安醫大等高校,為合肥,乃至安徽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