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南通話與海如話,通東話屬于蘇南地區吳語方言的延展,但也混雜了很多江淮方言的各種特點,以吳語方言特色為主。地方方言,一般指的是漢語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關于方言的分法,是目前流傳最廣的官方學術分法,南通地區,屬于江淮方言與吳語方言地區的交匯之地,情況比較復雜。
1、中國一共有多少種地方方言?有多少種方言是外地人很難聽懂的?
中國幅員太大,不同區域講不同的方言,也算合理。地方方言,一般指的是漢語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關于方言的分法,是目前流傳最廣的官方學術分法:漢語分成十大方言,除了官話區全國人民都大致聽得懂外,其他九種方言之間在沒有普通話作為橋梁時是無法互相溝通的,這九種分別為晉語、吳語、徽語、贛語、湘語、閩語、粵語、平話和客家話,九種方言使用人口共占漢族人口約32.3%,其中最多的是吳語7.1%,其次為閩語5.6%,晉語4.7%,粵語4.1%,客家話3.4%,贛語3.2%,湘語3.2%。
官話人口最多,占漢族人口的67.7%,也可以細分成八個分區,東北官話、北京官話、冀魯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同樣的,以人口占比論,西南官話最多20.5%,其次為中原官話17.3%,冀魯官話8.6%,東北官話8.4%,江淮官話6.9%,膠遼官話3.0%,在漢語方言的分區上,從清末到現在并非一成不變,我們簡單回溯一下中國漢語方言的分類變化,或許也可以知道方言在國人的認知上發生了什么改變。
(一)1900年,章炳麟將漢語方言分成九種,分別為黃河以東以北、陜西、黃河以南及華南、福建、廣東、開封以東、江南、徽州、四川等,很粗狂的分法,也是當時缺少田野調查的局限性,(二)1934年,趙元任在《語言區域圖》中將中國語系分成七種,分別為華北官話區、華南官話區、吳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和海南方言,這種分法得益于民國時大量閩粵人參政引入的南方方言影響。
(三)1939年,《語言區域圖》得到修正,中國語系更名為漢語系,分類同樣變更為九種,分別為北方官話、上江官話、下江官話、吳方言、皖方言、閩方言、潮汕方言、客家方言和粵方言,這里最大的變化是將海南方言納入潮汕,華南官話得到拓展,并將徽州話獨立設置,(四)1948年,《語言區域圖》再次變化,將漢語改為十一種,分別為北方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南語、閩北語、徽州方言等,這時的語言界有大量研究成果,不過看起來有點矯枉過正了。
(五)1955年,經過對過去方言的研究成果,國內重新將漢語劃分為官定的八種,分別為官話、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閩北話、閩南話和粵語,該版本繼承了語言區域圖的最新結果,但意識到各官話的一致性,不再將官話細分,同時也去除了人數不多的徽語,將之并入相近的吳語,最后,在經歷三十年的重新研究之后,人們發現將福建的方言分成南北是有失真實性的,相反的福建方言的差異事實上是東西方大于南北方,在語法和聲調上也發現福建內部方言存在相對緊密的聯系,于是在重新分類后,便成了文首提到的十種方言。
2、江蘇有多少種方言?
江蘇方言種類繁多,南北方言混雜,最北端的“山東話”與南端的吳語相差甚遠,省內差異較大難以互通,但整體分為三大類:中原官話、江淮官話、吳語,難度逐漸增加,其中以南通地區方言最為復雜,江蘇屬于南方上省份,但徐州、連云港和宿遷三市以及淮安鹽城部分地區位于淮河以北,屬于北方地區,這部分地區以北方方言和南北過渡方言為主。
徐州連云港宿遷三市方言分布中原官話區:徐州全市、連云港東海西北大部、宿遷市區(宿城區、宿豫區)、泗洪西北部,連云港的贛榆則帶有山東膠遼官話味兒,同樣屬于北方方言。南北過渡方言:泗陽、東海東南部、沭陽、泗洪東南部、連云港市區以及灌云灌南,屬于江淮官話海泗片,帶有南北方言過渡特征,與其他江淮官話片區區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