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宋,趙匡胤沒辦法,只好選擇開封做都城。趙匡胤見反對意見過大,遂暫時放棄了立刻遷都的打算,趙匡胤“遷都”之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開封作了皇帝,四、地理方面的原因北宋時期開封是中國的漕運樞紐中心之一,因為開封有黃河、卞水等河流,水運發達,南方的糧食可以迅速運到開封。
1、北宋如果放棄開封遷都洛陽會怎樣?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是要搞清楚為什么定都開封,在農業經濟社會,人口聚集的城市,需要大量的物質供給才能生存和發展,尤其是都城更需要大量的糧食及物資供給,開封地處黃河中下游的大平原上,擁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北宋時期的東京,汴河、惠民河、金水河與廣濟河流貫城內,并與城外的運河系統相銜接,合稱“漕運四渠”,這些就利于帝國的物質源源不斷的流入京城,供養整個帝國的核心。
北宋需要一個人口更聚集的中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政治因素,這個就是和北宋的立國過程密不可分,陳橋兵變就是軍事政變,而之前的梁,唐,晉,漢,周,無不是軍閥用槍桿子得天下,所以趙匡胤建國后的當務之急就是杯酒釋兵權,為了防止軍事政變重演,他采取了“強干弱枝”的政策,集中天下的正規軍在首都,地方只是武警部隊,這樣保證了皇帝對軍隊的絕對可靠控制,有效的防止了五代歷史的重演,這樣的結果同時也導致了北宋對外軍事作戰的不利,
2、北宋為什么要定都開封?
開封,在戰國時期是魏都,叫大梁。后稱為汴州,隋朝開通的大運河經汴梁入江淮。使這里成了鎖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到唐朝中后期,北方番鎮割據,戰亂不斷,經濟中心南移,汴梁則成了南糧北運的必經之地。五代時期,汴梁先后為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四代都城,城市規模不斷的擴大,到周世宗柴榮時,汴梁已經是三重城墻,城高池深,城內建筑規整,道路寬闊,商業繁榮,已經很有帝都之范了。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奪得了后周的政權,定都開封,談不是選擇,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傳承罷了,開封確實是一個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此前在此定都的皇朝生命都不長。但是趙匡胤還是雄才大略,大宋建國后,馬上開始開疆擴土,南征北戰,戰略上以功為主,十多年都城沒有受到外來的威脅,開封通達便利,宋初定都那里,是符合經濟,政治,軍事的等各方面需要的最好的選擇。
趙匡胤并非想一直在開封呆下去,因為他看到,當宋軍把南方很快平定后,北方的山西北漢政權,聯合契丹人開始侵擾阻擋宋軍的前行了,北漢與宋只是一河之隔,而契丹人有可能隨時揮戈南下,拱衛開封的禁軍數量在不斷的增加,這對國家是一種巨大的消耗。公元976年,宋太宗趙匡胤帶領眾大臣,西游洛陽,并提出遷都洛陽,可惜的是,跟隨的重臣們都不同意遷都。
趙匡胤生氣的要住在洛陽不走了,結果,還是在弟弟趙光義的勸說下,又回到了開封,趙匡胤想遷都洛陽,就是擔心開封無勢可守,洛陽可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興兵”。只是,他的遠見卓識,沒有得到眾人的理解,最終趙匡胤不由得仰天長嘆:“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話,果真在百年后得到了驗證,龐大的軍隊,耗盡了宋朝大部財力,也阻擋不了外來的侵略,1127年,開封被攻陷,北宋滅亡,
3、當年北宋如不選開封做都城,而選洛陽或長安會咋樣?
首先我認為歷史不能假設,歷史就是客觀的,其次關于歷史上都城的選址我們看看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國古代夏商時期以河南為中心,到了西周以后基本上定都關中平原,直至北宋移都黃河沖擊平原的開封,再以后就分為兩路:向南,南宋臨安(杭州),向北:北京(元明清)。至于為什么移都開封(東京)一定有它的歷史,地理因素,還望研究這方面的專家給予解答,
4、北宋為何把都城設在河南開封?
大宋初建時,趙匡胤就認為:定都長安是上策,定都洛陽為中策,定都開封只是下策。可是,大宋的都城后來一直在開封,直至“靖康之恥”,被迫南渡,這是怎么回事呢?趙匡胤“遷都”之議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在開封作了皇帝,然而,趙匡胤并不認為開封適合作為大宋的永久性都城,他很早就表明了態度,認為應該定都的原則應該是:“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