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部分深圳本地居民的逃港人士成了香港人,但是他們做為深圳原居民在所在村享受了村民待遇,現在很多拆遷確權都有提到,原村民,香港籍。每個原村民都有股份,可以參加分紅,、深圳的存量房(深圳戶籍放開以前,房子不限購)的所有者主要是深圳原居民,早期建設者(也就是房價特別便宜,違建管控特別松的時候就來深圳并置業的人),“三來一補”時代的香港投資人。
你好,我是來自深圳的本地資訊創作者,一直比較關注深圳的各類民生問題,房產可以說是最大的民生,對于你提到的這個問題,說深圳房產一半屬于香港人,這個判斷相當武斷,而且是沒有事實根據的。首先、我們做一個分析,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認為一般房產在香港人手上,我覺得應該是基于四類:1、當年部分深圳本地居民的逃港人士成了香港人,但是他們做為深圳原居民在所在村享受了村民待遇,現在很多拆遷確權都有提到,原村民,香港籍,
但是這一批人相對于龐大的深圳房地產來說,只能說占極小一部分;2、就是早年“三來一補”時代,很多香港人來深圳做生意,實話說他們確實置辦了很多房產、廠房等。這其實是香港人擁有深圳房產最大的一批人;3、深圳發財的老板們,前些年有部分選擇入籍香港,他們一般也是擁有房產的,這也是一部分,但現在這一類人不多了,就算出去,也是直接出國,而不是入局香港;4、普通香港市民到深圳置業,這一類人有,但其實不算特別多,真正買得起香港的,很少來這邊買,
總體來說,香港人持有深圳房主要是這四類,沒有特別的數據做佐證,所以很難有一個準確的數據。但這一般都是早期的,近幾年沒有太多了,換句話說,這些都是當年的存量,其次、深圳的存量房(深圳戶籍放開以前,房子不限購)的所有者主要是深圳原居民,早期建設者(也就是房價特別便宜,違建管控特別松的時候就來深圳并置業的人),“三來一補”時代的香港投資人。
增量房積分入戶放開后,大量購買商品房的市民,這個時候香港人購房其實已經不多了,特別是最近幾年,買房還是主要是深圳市民和國內其他地方投資客。綜上所述,深圳的存量房(限購政策前)和增量房(限購政策后)應該是5:5左右,而存量房中的“三來一補”香港人、深圳原村民中的香港人、后期移民香港的深圳人、普通香港市民在深圳持有的房產最多在5%-8%上下,可能還沒有這么多,后期香港人拋售的情況無法估計。
2、深圳是不是有很多土豪村?
一個“土豪”村的創投之路在深圳,南嶺村的神話已流傳多年,上世紀70年代,南嶺村曾因為貧窮被戲稱為“鴨屎圍”。改革開放后,該村發力建設工業區,村民靠著廠房和住房的“雙租金”富裕了起來,過上了“包租公”的生活,這樣的群體在深圳并不少見,他們堪稱中國最低調的一群“土豪”——靠著土地暴富。很多村民表面上干著每月幾千塊的普通工作,但手里往往握著幾棟物業,身家過億,
南嶺村過去30多年成功的發展路徑,被稱為“房東經濟”:村集體經濟的主要收入來源于廠房出租。這種收租過活的發展模式,滋養了南嶺村30多年,直到2014年,南嶺村開始主動拒絕一些租戶的廠房續租申請,甚至通過經濟手段提前解租,全面清退工業園區內的低端產業企業,彼時,深圳“雙創”開始火熱起來,而“有錢、有地、有廠房”的南嶺村也把目光瞄準了創投,并且騰出空間來發展高科技企業。
2016年1月份,南嶺村斥資1.2億元收購了當地一家老牌創投企業——深圳國成科技投資公司,這家公司是深圳最早的一批國有創投機構,自此南嶺村全面進軍股權投資,這當中有一個頗有意思的細節:2015年6月,在表決收購風投企業的村民大會上,南嶺村“當家人”——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站著向大家作了慷慨激昂的轉型思想動員,甚至立下“軍令狀”:三年里轉型升級做不出成績來,辭職!最后,超過95%的村民簽字同意出資投資甚至收購風投企業。
3、深圳寶安區哪幾個村,里有村辦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