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易氏就是后來的中山國創立者,中山國衰亡之時臣服于趙國。趙王將公主嫁給了中山國主,并且生了幾個兒子,長子后來就任中山國主,稱為尚公,于是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占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也就是后來的魏武侯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摯,中山國的殘部退入太行山中。
1、你對古代中山國了解多少呢?
我小時侯看過一本書,書名記不清了,據說白狄的故地在隴地,因擁戴夏啟有功,夏啟將宗室女嫁給白狄首領。并將那一支白狄遷至今天的太行山北麓的易水河畔,賜為有易氏!有易氏就是后來的中山國創立者,中山國衰亡之時臣服于趙國,趙王將公主嫁給了中山國主,并且生了幾個兒子,長子后來就任中山國主,稱為尚公。后來趙國滅中山,一部分中山王族逃回隴地,被秦國接納,
2、趙國在中山國和魏國的中間,為何不反對魏國滅中山國?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陜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后裔畢萬公的后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春秋時期的中后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采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后消滅鮮虞的戰略。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中山國一直在晉國的強大壓力下求生存,
春秋末期,晉國發生內訌后,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戰國初年,中山國開始擴張領土,中山國強盛時期的疆域,包括今河北保定地區南部、石家莊地區大部、邢臺地區北部及衡水地區西部,所以中山國和趙、魏兩國都接壤。靠著李悝變法,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大國,并持續一個世紀之久,魏國自然是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酣睡,絕不允許身邊潛在的敵人存在,更何況是野蠻的狄族,
于是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占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也就是后來的魏武侯為中山君,三年后又改派少子摯,中山國的殘部退入太行山中。但是二十多年后,堅韌不拔的中山人不甘忍受亡國之辱,在齊國的支持下重新復國,復國中興的中山桓公很有作為,幾次打敗趙國的進攻,疆土擴展至五百里,并修筑長城抵御外侵。
中山兩代君主“身勤社稷”、“憂勞邦家”,自強自立,富國強兵,中山國當時是為僅次于戰國七雄的第八雄,后來,在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的領導下,趙國逐漸強盛,發動了吞兼中山國的戰役。此時的中山國舉國上下彌漫著腐敗之風,君王昏聵不明、奢侈享樂,群臣弄權作亂、奢靡淫樂,民間也是好逸惡勞,農夫“惰于田”、“戰士怠于行陣”,
3、春秋戰國時的古中山國為何能數次復國?
公元前323年,來自北方草原的白狄,在中原建立了自己的王國,這就是中山國。從此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在中原活躍了數個世紀,中山國是戰國七雄之外的又一強國,位于今天河北省的中部,其南、西、西北部與趙國為鄰,北部與燕國接壤,東部連接齊國的領土。它方圓雖然只有五百里,卻能長期縱橫捭闔于大國之間,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山國原稱鮮虞,后稱中山。公元前5世紀,由于周王朝統治的日慚衰落,中國進入了烽煙四起,諸侯紛爭的戰國時代,就在這一時期里,一個在北方的大山深處的古老民族一鮮虞,逐步壯大起來了,該部族善騎射、驃悍驍勇。他們由陜西綏德地區進入內地,翻越太行山以后很快兼并了鼓、肥兩個小國組成了部落聯盟,公元前562年滅掉了衛、邢兩國占領了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燕國以南地區,公元前530年稱鮮虞,定都新市并擊敗晉軍,擴疆獲土。
公元前515年至510年楚昭王大舉進兵,連年征伐,鮮虞族君死國滅,四處逃亡,不久又很快組織起來于公元前506年向北至中人建中人城,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又在經歷了無數年的苦斗后,鮮虞族終于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一中山國,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子民越過太行山,向東部平原遷徙,并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的地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