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過端午屈原故里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自背井離鄉再歸來,再也沒有看到(也沒有感覺到)小時候過端午節日的喜慶氛圍,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據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說法眾多不一。
1、端午節你們家鄉都是怎么過的?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據史料記載和民間流傳,說法眾多不一。有記載端午節為紀念著名的愛國詩人屈原,又傳為紀念春秋未期愛國將領伍子胥,更有甚者將節日由來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混淆是非,本人更傾向于第一種答案,故鄉位于鄂東南,長江流域,魚米之鄉。家門前有一處湖泊,名“策湖”,策湖屬古長江故道,與黃石西塞山隔江相望。
策湖面積近兩萬畝,水深數米,相傳三國時期東吳大將孫策在此練兵而得名,記憶里的小時候,家鄉有民謠:“五月五,到策湖,看龍舟,過端午”。家鄉端午節除賽龍舟,還有家家戶戶大門上插艾葉、煮雞蛋、包粽子等習俗,時代在進步,家鄉一些傳統的節日文化正在慢慢改變和消失,或是已經刪繁就簡。自背井離鄉再歸來,再也沒有看到(也沒有感覺到)小時候過端午節日的喜慶氛圍,
2、你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說說你那兒怎么過端午節的?
記得上小學時就讀過的課文,說的是楚國大夫,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為了紀念詩人,后人們把“端午”這天定為紀念屈原的日子,我記得很清楚,老師是用講故事的形式為我們講述這段課文的,說后人們為了防止水中動物傷害到屈原的遺體,就在每年五月初五這天用蘆葦葉或蒲葉包的米質食品投入汨羅江中,原意是把水中動物喂飽,使其不能去侵害屈原的遺體,天長日久的傳承下來形成了如今祭天,祭水的民間活動,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這天,我們家還在南方,家家的大人們都是包傳統的粽子,然后在蒸煮粽子的鍋里一起煮一些雞蛋和咸鴨蛋,一般這一天上學的孩子們書包里都裝有煮熟的雞蛋。后來到了西北,西北的生活應該是北方的習慣,但端午這天也是吃粽子和雞蛋,這時候我知道了歷法日子還有公歷農歷(陰歷陽歷)之分。再后來我調回了膠東,與外地不同的是,每到端午這天我們這里都是吃餃子,一直到最近這幾年這里也開始吃粽子了,略有區別的是端午這天早上吃粽子,中午炒幾個菜,晚上包餃子,剩下的應該都一樣吧,
3、湖北秭歸為什么每年要過三次端午?
秭歸端午節七大獨特習俗秭歸是端午習俗和龍舟文化的發祥地,也是屈原的故鄉。千百年來,秭歸人民為紀念屈原形成了獨特的歲時節令習俗,也就是屈原故里端午習俗,下面小編為你介紹屈原故里的端午獨特習俗。1、三過端午屈原故里秭歸民間端午習俗神奇而獨特,當地民眾從農歷四月底就開始籌備過端午節,而每年的五月,當地人要過三次端午節,
在農歷五月初五過“頭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五月二十五再過“末端午”,整個五月都飄滿粽子和艾葉的清香。2、躲端陽“端午比年大,姑娘回娘家,”已婚女子帶著丈夫和子女回到娘家過端午,是端午節的另一項重要習俗,民間稱之為“躲端陽”——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而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躲端午”的起源在秭歸有另一個版本,原本民間女子出嫁后很難再返娘家,屈原被放逐歸鄉后,其姊返鄉勸慰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同鄉已婚女子紛紛效仿屈姊回娘家,此后這一習俗也被保留至今,
3、“騷壇”詩會在詩人屈原的出生地——樂平里,這里起于明清時期的農民詩社——“騷壇”延續至今。“騷壇”詩社是一個民間詩歌組織,詩歌內容以憑吊屈原、謳歌時代為主題,社員以愛好詩歌的農民為主,素有“中國第一農民詩社”之美譽,每年在艾粽飄香的五月端午,樂平里總要舉辦一次詩會,騷壇詩社的農民詩人們相聚屈原廟,比文賽詩,他們用屈原故里的土腔土調吟唱著自己的詩作,以騷體詩憑吊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