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也有失策的時候,如果說關羽失荊州是諸葛亮的意思,那么劉備伐吳也是諸葛亮的安排嗎。諸葛亮為何說荊州是定國之關鍵呢,當然劉備不援荊州,也是因為荊州已不再是以前的荊州,諸葛亮是守荊州的不二人選,一方面,諸葛亮在荊州有強大的人脈關系,諸葛亮的堂兄諸葛謹在東吳任職,諸葛亮本人和東吳高層也多有接觸,有諸葛亮,東吳幾乎無背盟的可能,既使要背盟,也會提早被諸葛亮察覺而采用政治手段平息,而關二爺對諸葛亮的話還是能聽進去一點,從劉備冊封關羽,關羽相當不滿意,而諸葛亮修書一封就解決問題可以看出來。
1、諸葛亮是如何治理蜀國的?
諸葛亮治理蜀國,采取的措施我總結有三條。第一條,屯兵備戰,北拒曹操,東拒孫權,諸葛亮在邊境線上都有重兵防守,一拒敵軍,二是鞏固邊防。當時蜀國的軍力是很強大的,有關羽,張飛,趙云,黃忠,馬超等五虎上將,可謂是當世的幾大絕頂戰將都聚集在了蜀國,所以在守衛上可以說是綽綽有余,不要說別人看著頭皮發麻,就是讓曹操和孫權來,也是不敢的。
只是在襄陽守衛上,諸葛亮是犯了大錯,要是派趙云,馬超或者是黃忠去,最差派魏延,都不會這么輕易的失去荊州的,諸葛亮一直謀劃北伐曹操,因為曹操占據中原之地,屬地土地肥沃,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關鍵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一直是他和劉備甚至是孫權心中永遠的痛,曹操占據的是天下政治的中心,所以諸葛亮想也必須北伐曹魏,
多的時候,已經有百萬大軍了。這個是諸葛亮的政績,第二條,消除內憂。大家都知道,西南之地,地處云貴川等險要之地,少數民族地區很多,自古以來就和漢人在生活,制度上有很大區別,當時稱為西南蠻,經常出來騷擾漢人,給蜀國造成很大的隱患,并且最要命的是不能根除,只有降服其心。在這個問題是,諸葛亮耗費了太多的心力和腦力,在七擒孟獲這場戰役上就可以看出,這些少數民族是多么的不好對付,
所以諸葛亮之所以在開始并沒有著急北伐,就是這個原因。第三條,整頓吏治,這個問題,也是很費心力的。原因是蜀國人才不多,甚至可以說是稀缺,多數大臣都是劉璋的舊部,其實這也不奇怪,劉璋在蜀地經驗了多年,蜀地的人才都已經歸為他的下屬了,基本上沒有可以開發的人才了。劉璋的無為而治并不適合當時的局勢,所以,劉備也努力的想改革,可在當時世家大族和門閥制度盛行,根本無法撼動他們的利益,
那就又扔給諸葛亮去管,這給諸葛亮帶來了很大很大的壓力,前面是戰爭形勢不容樂觀,后面又要防止劉璋的黨羽死灰復燃,不用他們吧,不行,用吧,不放心。所以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諸葛亮在這上面耗費了很大的心力,他甚至是受到了劉備的反對,最終,在劉備死了以后,才基本完成了整頓,在整頓吏治上,周期太長,干擾太大,是諸葛亮不能打敗曹魏的主要原因之一。
2、為什么派關羽去守荊州,諸葛亮這么聰明,怎么沒預料到關羽失荊州?
感謝邀請!劉備進軍益州,帶走了蜀漢集團的主力,留守荊州的人選極為重要,為什么是關羽,其實也很簡單,原因就是沒有比關羽更合適的人選了,張飛肯定不行,有過徐州的教訓,劉備不會再給張飛犯錯的機會。能夠有威望,能夠震懾住東吳的,就只有關羽了,諸葛亮沒有害關羽的動機諸葛亮丞相非常有實力,但是只要是人都有鞭長莫及的時候。
首先要說明一下,諸葛亮是不會因為權力斗爭借東吳之手鏟除關羽的,因為關羽并不是諸葛亮發展路上的絆腳石,他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一直很高,從最初諸葛亮加入劉備集團起,諸葛亮就得到了超然的地位,關、張二人還曾因此不悅呢,“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羽、飛乃止”從“羽、飛乃止”,可以看出來,二位將軍聽了劉備的話,就不再追究此事了,《三國志·先主傳》:建安十九年劉備得益州之后,“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重要性,是劉備集團的“股肱”,關羽根本不是阻擋他發展的人,說諸葛亮借刀殺人,簡直是對千古賢相的侮辱,
關羽之死的原因襄樊戰役從建安二十四年七月開始,一直打到看十二月。關羽一開始高歌猛進,打的曹魏抱頭鼠竄,關羽七月攻打襄樊,八月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直到十月的時候,曹操還在討論要遷都以避關羽鋒芒,也就是說當時關羽打相反戰役一直大勝,而這個時候劉備在干嘛呢?劉備當時打敗曹操正在忙著當漢中王呢,又收到荊州捷報,膨脹得不行,根本沒想到關羽會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