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么不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如果東吳要從荊州北上,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造成荊州防衛空虛,誰又能保證蜀漢不仿效東吳當年那樣偷襲荊州,這八年里孫權組織了三次北伐,曹操也兩次南征東吳,五次大規模作戰東吳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卻什么也沒收獲,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趁勢發兵攻打東吳,東吳憑借長江天險防守了下來,戰后東吳馬上就派人去向曹操求和了。
1、東吳在得到了荊州全境后,為什么不從荊州北伐,而一直執著于攻取合肥?
這個問題參看關羽襄樊之戰就能得到答案。從荊州出兵北伐難度太大,而合肥戰略地位重要,需要奪下來,(荊州七郡)首先要明確一點,殺關羽奪荊州后,東吳也并沒有獲得荊州全境,最北邊的南陽郡還在曹魏手中。荊州共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陽郡,赤壁之戰后,曹操退守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和南郡,劉備奪得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江夏郡孫劉兩家都有部分。
后周瑜奪取南郡,劉備以荊南四郡太偏遠不適宜發展為由借荊州,其實就是借南郡,劉備取益州后,孫權討要南郡,劉備要與曹操爭奪漢中,不敢跟孫權爆發沖突,只能談判用長沙、桂陽二郡代替南郡還給孫權,并且完全從江夏郡撤出,于是,劉備得南郡、武陵郡、零陵郡三郡,孫權得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三郡,曹操南陽郡一郡。史稱“湘水劃界”,
(湘水劃界后三家形勢)所以,為什么關羽打的是“襄樊之戰”就是打南陽郡的襄陽和樊城,這是繞不開的。要從荊州北伐,就必須先拿下荊州背面的南陽郡,所以,如果孫權奪下荊州后想從荊州北上,必須走和關羽一樣的路打襄樊。能成功嗎?答案是肯定不能,襄樊一直是曹魏防御的重點。為什么?因為位置太重要了,從襄樊再北上就是京畿重地司隸地區,而司隸地區最南邊的就是許昌了,那可是曹操控制的漢獻帝所在的“東漢國都”。
因此,曹魏勢必保證南陽郡萬無一失,那是南大門屏障,故而襄樊的守衛固若金湯。關羽打襄樊開始很順利,靠的是老天幫忙,天降大雨,關羽水淹七軍,但即使這樣,即使樊城城墻都被大水泡了這么久,曹仁仍然可以靠著幾千人守城堅持到各路援軍齊集,足見易守難攻,如果沒有大雨幫忙,純打襄樊,絕對是一點機會都沒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點就是,防備蜀漢偷襲。
這還是關羽的前車之鑒,關羽為了打襄樊,抽調走了荊州守軍,以致后防空虛被呂蒙白衣渡江成功奪取南郡。如果東吳要從荊州北上,也會從一定程度上造成荊州防衛空虛,誰又能保證蜀漢不仿效東吳當年那樣偷襲荊州?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孫權出于戰略考慮,堅持打合肥)再看合肥的情況,首先是只存在與曹魏和東吳之間,不存在被蜀漢偷襲的可能。
2、為什么東吳不懂大戰略?關羽在荊州北伐,東吳在合肥北伐,雙線作戰,不是很好嗎?
看孫劉荊州之戰原因,問東吳是否戰略白癡:此看著很美,但實際是個坑,對孫權非常不利,人家又不是個傻子,肯定不會遵守,去干這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不僅給你賣命,打生打死,獲不得好處,光受損失,還最終被你滅。畢竟江淮是個大平原,無遮無攔,適合騎兵作戰,不適合步兵,易攻難守,而東吳又少馬,去肯定是找死,從孫權大敗逍遙津被人家八百騎破十萬即可看出其難,別說攻了,即使攻下,人家一來其也守不住,于是肯定不干,
而荊州則不然,荊州多山,易守難攻,不僅可發揮其山地作戰的優勢,更因其處天下之中,取之可向任何方向進攻,可補其江東對曹魏作戰的不利優勢,有利于其擴大地盤,甚至統一天下。在這種情況下一易一難,一優一劣,一對自己最好,一對自己最差。人家肯定要去選對其最有利,而不是最差的了,這不是人家沒戰略眼光,而是太有戰略眼光了,所以才這樣做。
而又因其已占荊南與之一江之隔,取之相對容易,再加上荊州控其上游,占地利優勢,拿其命門,讓其不吐不快,還有借荊州不還恩怨。故無論其為自保,奪取天下,還是報仇,取回自己東西,都得打荊州,而且因這恩怨,劉備不占理,還有利益需求,盡管其打,取,只要不殺羽也沒事,不過是強行回自己東西吧了,另外為了讓自己幫助其抗曹,牽制曹魏兵力,方便其北伐,即使這樣,其也不會撕破臉,將自己怎樣,所以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