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蘇發表了《論考古學Culture的植物區系類型》,首次提出了中國植物區系類型理論考古學,摩登時代考古學,基于田野調查和發掘,在中國興起較晚,20世紀20年代末,我國學術機構開始發掘周口店和殷墟遺址,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調查發掘工作遍布全國,中國考古學的體系逐漸建立,中國的考古學研究已經成為目前眾多學科中的重要學科。
中國作為世界上文明發展較早的國家之一,對古代遺跡的調查和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學者們的重視。金石學,有一定的學術體系,起源于1000年前的北宋,到清代更加發達,形成了中國的前身考古學。摩登時代考古學,基于田野調查和發掘,在中國興起較晚。19世紀末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一些帝國主義國家派出的探險者和探險隊潛入中國邊境地區。20世紀20年代末,我國學術機構開始發掘周口店和殷墟遺址,標志著中國考古學的誕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調查發掘工作遍布全國,中國考古學的體系逐漸建立。
1981年,蘇發表了《論考古學 Culture的植物區系類型》,首次提出了中國植物區系類型理論考古學。他把考古學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即區(塊)、部(條)、型(支)。他把中國史前文化分為六大區系:(1)以長城為重心的北方地區;(2)以晉陜豫毗鄰地區為中心的中原;(3)以洞庭湖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及其鄰近地區;(4)以山東及其周邊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下游;(5)以江浙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太湖流域)及其鄰近地區;(6)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主軸的南部地區。從而確立了中國史前文化發展演變的總體時空框架。六個地區并不是簡單的地域劃分,主要是著眼于各自的文化淵源、特色和發展路徑。而且各類型發展不平衡。
3、中國考古第一個以遺址地命名的 考古學文化是什么?中國第一個考古文化遺址被命名為仰韶文化。指的是黃河中游地區的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延續時間約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延續時間約2000年),分布于黃河中游從今甘肅省至河南省一帶,因為1921年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首次發現,根據考古實踐,這種文化被稱為仰韶文化。它以關中西部的山西省南部為中心,渭河、汾河和洛河的支流在這里匯合,北至長城和河套地區,南至鄂西北,東至河南東部,西至甘肅和青海的邊境地區,發現仰韶文化的意義:仰韶文化遺址發現后,我國的田野考古發掘逐步開展,研究從新石器時代擴展到舊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逐步建立了中國考古學系統。中國的考古學研究已經成為目前眾多學科中的重要學科,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和研究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夏商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