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封街頭到處都有小籠包子,比較有名氣的有第一樓、黃家、宋園、味府等等。再就是比較大眾的羊肉湯了,也是在整個開封隨處可見,鍋貼店在開封并不多,以稻香居和邢家的為最,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開封街頭,小吃就達到幾百種之多,可見當時的開封有多么繁華,這點在清明上河圖中已經有了佐證。
1、在開封市區,還有哪些保留了原始味道的老房子?具體位置在哪里?
原始味道,原汁原味的老房子,開封有三種:古建,民國,現代民居。現代樓房不算在內!古建,當然是鐵塔,繁塔,延慶觀,山陜甘會館,絕對的古建,歷史信息有興趣的自己百度,清明上河園,龍亭,天波楊府,包公祠,開封府等都是新建的,大相國寺,禹王臺有老有新,民房里面的老院子分布在古城區的各個胡同。劉青霞故居最為知名,近幾年也翻新擴建了,
很多胡同里的古建筑應該都是清朝的,但是近年來棚戶區改造都扒了,可惜。不過開發商又重新蓋了仿古建筑,在此我只想用開封的一句老話,表達我的心情:******,民國建筑現在也是開封重點保護的內容,馬道街,復興街,生產后街是開封目前打造的民國風情街區,逛街時另有一番風情。南關百貨大樓是保留最好的民國建筑,現在龍亭附近三勝街,刷絨街附近有很多民國建筑沒有拆遷,正在修復中,
2、都說小吃在開封,那么開封到底有哪些特色小吃,周邊有些什么?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時期的開封街頭,小吃就達到幾百種之多,可見當時的開封有多么繁華,這點在清明上河圖中已經有了佐證。時間過去了一千年,許多當年的美食也隨著時代變遷和人們口味的改變而消失,剩下來的也是經過演變或者叫改良的,其實豫菜并沒有什么特別突出的特色,口感講究是咸香。這是因為開封地處中原,拋開遙遠的春秋戰國時期大梁城不說,
自隋唐開挖大運河以后,開封在接下來的一千多年間,不是國都就是省會,可以說是一線城市或者大城市,自然就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和物流匯聚。正是以開封菜為代表的豫菜,吸收了眾家之長,才形成了豫菜,而沒有特色,正是開封菜的特色。但是現在人的口味幾乎都偏重,各種酸辣麻迷惑著年輕人的味蕾,卻把身邊的美食忽略了,而且現在的許多所謂的開封菜,廚師都喜歡放糖來提鮮,也正在慢慢褪去原有的特點。
說到小吃,比較能代表開封特色的就是灌湯小籠包子了,灌湯包子講究的是提起來像燈籠,放下像菊花。吃時候要慢慢移,輕輕提,先開窗,慢喝湯,一口光,滿嘴香,在開封街頭到處都有小籠包子,比較有名氣的有第一樓、黃家、宋園、味府等等。小籠包的價格差有點大,像一樓等大店傳統包子二十多一籠,小店則只要十幾塊錢,另外屬于小眾特色的小吃是鍋貼,我最喜歡旁邊那個薄如蟬翼,焦香酥脆的外皮。
鍋貼店在開封并不多,以稻香居和邢家的為最,可惜我以前拍的照片找不到了,只能您自己親自來發現吧。還有一個獨家老店王饃頭,有著餅面三絕之稱,聽他們的廚師說,是用那種厚厚的鋼板炕出來的餅,確實是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印象中記得好像是十二塊錢一份,并不貴,再就是比較大眾的羊肉湯了,也是在整個開封隨處可見。他們都說東郊白家和張老五的比較好,我感覺基本都差不多,
開封羊肉湯講究的必須是鮮湯,每天早上換新羊骨頭慢慢熬。所以喝這個湯一般都是早上,這時候的味道比較厚,而過了中午,這個湯就沒人喝了,關于張老五有三個店,他金明西街南段老板說,張老五是他爺爺,丁角街的是本家孫子,金明西街北段是外孫子,言下之意他才是真的。另外賣羊肉湯的都有四味菜,我個人不喜歡里面的丸子和面筋,太香了,
羊肉湯一般十五塊錢起步,也可以按你自己的要求加肉或者腰子。四味菜便宜點,十二塊錢以上二十塊錢以下,再多了碗就裝不下了,還有值得推薦的就是開封五香拉面,不同于蘭州拉面,開封拉面沒有湯,倒是和新疆拉面有點相似,只不過開封拉面的傳統鹵,用的是冬瓜和碎肉。面筋鹵香,值得一品,并且這個拉面很便宜,一般都是十塊錢左右,可以用經濟實惠來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