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時代的標記吧,鞋子的起源無從考證,大概說來,就是從赤腳到布鞋,再到現在的皮鞋各種款式的各種材料的鞋,靴,長筒的,短筒的,雖然不再手做布鞋,現在有個老北京布鞋真的不錯,我經常給父母買。不像市場上有的塑料底、橡膠底等,上鞋的繩子一斷就掉幫。
1、鞋子的鞋底是怎樣做出來的?對此你有哪些了解?
小時候經常見母親借著油燈做鞋子,一直都想寫點有關做鞋子的東西,主要是其中涉及的物理知識的內容。需要提前準備的叫打“袼褙”,袼褙又分為布袼褙和苘袼褙,布袼褙的材料是大小不一的布料,在桌子或門板上刷上漿糊,貼上一層布料,再刷一層漿糊再貼一層布料,一般是兩三層的樣子,貼好后放在陽光下曬干,然后揭下來穿上繩掛在墻上備用。
苘袼褙的材料是經過加工后的苘的外皮,要用梳子梳理的如頭發一樣細,在門板上刷上一層漿糊后,先貼上一層報紙,然后一層層刷漿糊貼梳理好的苘,厚度比布袼褙要厚很多,最后也是曬干備用,做鞋時,將袼褙裁成鞋底形狀,一層層摞起來,然后就是一針針納成鞋底。納鞋底時,還要用到繩子(用多股棉線擰成,我們這里直接就叫納底繩),大針(比縫衣針大,我們這里叫納底針),把骨(用比較硬的木材鏇出的圓筒,中間稍粗兩頭稍細,筒中穿上布帶,使用時,布帶套在除大拇指外的四個手指上,正好將把骨握在手中),一種簡單的鉗子(叫上鞋的鉗子),還可能用到錐子和蠟燭,
將針尖對準鞋底,用把骨頂住針鼻用力,就可將針壓入鞋底中,針尖與鞋底的接觸面積很小,把骨與手的接觸面積很大,同樣的壓力,針尖會對鞋底產生很大的壓強,而手受到的壓強卻很小,手不會有明顯的痛感。有人手勁不大,先用錐子扎透時也有同樣的考慮,當然,用錐子先扎透還有減小摩擦的作用,錐子比針粗一些,先扎透再穿針時,減小了鞋底對針的壓力,減小了鞋底對針的摩擦。
其實,納鞋底主要是克服鞋底對針和繩的摩擦,所以針表面做的十分光滑,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摩擦,另外,扎針前將針在頭上擦幾下,繩子用蠟打一下,都是利用使摩擦面分離的方法減小摩擦。當針鼻被壓入鞋底后,在另一側拉出來又要增大摩擦,有時因摩擦較小,就難以將針拉出,這時,就要借助鉗子,鉗子是個省力杠桿,鉗口夾住針,手握住鉗柄用力,鉗口就會對針產生很大的壓力,從而增大了摩擦,使針不致滑脫,
還有繩子比針粗一些,但可壓縮后穿過鞋底,然后繩子膨脹,針眼收縮,就緊緊的連在一起,使繩子和鞋底之間產生很大的壓力,就可產生很大的摩擦。即使鞋底上的部分磨斷了,也不會脫落,不像市場上有的塑料底、橡膠底等,上鞋的繩子一斷就掉幫。還有這樣的鞋底很粗糙,穿上走路摩擦較大,不容易打滑,前幾年冬天下雪時,到屋頂上掃雪,都特意換上一雙這樣的布鞋,比新的塑料底、橡膠底都安全。
2、小時候農村人家用舊衣服裁好涂上漿糊,貼在外墻上曬干去做布鞋底,如今還有嗎?
有,我都會,我們叫隔bai,不知道咋寫的,小的時候我幫我姑姥打漿糊,就是水燒開,把面糊倒進去不停攪拌,很粘稠的糊狀就可以了,放涼開始一層布刷一層漿糊。要刷好幾層,曬干后揭下來,照著鞋底樣子刻鞋底,鞋底要很厚,鞋幫就一層隔白,鞋底都要用白棉布做個面,開始納鞋底,閑的無聊就納幾針,不知不覺就納好了鞋底,還記得姑姥和媽媽因為鞋底太厚,納不動,用牙咬針,有時候把針咬斷了,也沒拉出來,太費勁兒了。
不知道啥時候那雙鞋子就做好了,給我做的都是紅的還帶著鞋畔帶,很洋氣的樣子。新鞋穿著板腳,越穿越舒服,還不臭腳,就是怕下雨天??,感覺這就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藝,現代很少有人會去打隔白,納鞋底吧,去年西安旅游,在袁家村看到有老奶奶納鞋底賣布鞋,一雙黑布鞋要120,那是一個時代的標記吧,鞋子的起源無從考證,大概說來,就是從赤腳到布鞋,再到現在的皮鞋各種款式的各種材料的鞋,靴,長筒的,短筒的,雖然不再手做布鞋,現在有個老北京布鞋真的不錯,我經常給父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