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漸變段區域,引入的河水在實現完全垂直下降之前,需要調計一個緩沖的“漸變段”,也就是將水流的坡度逐漸演變為90度的區域,目的是最大限度減少水流對構筑物的沖蝕。當河流或者湖泊不具備天然溢流條件,同時水位又較高、周圍環境不適宜修建攔截式等其它類型的大壩時,需要借助垂直方位的空間優勢,通過人工的手段,在特定位置的巖層內,開挖出一條豎直的隧道,將水流通過上層水面的環形(或者橢圓形)堰壩口,在重力作用下自流到下面的隧道內,從而將水流快速地引流至下游河段,達到高效溢洪的目的。
1、葡萄牙湖面上神秘的“地球破洞”是怎么回事?水流向了哪里?
早在2016年的時候,有媒體報道3位葡萄牙的年輕人,在葡萄牙埃什特雷拉山脈國家保護區內進行旅游時,在一個大型湖面上,利用無人機拍攝到了另人震驚的景象,在這個湖面的邊緣存在一個巨大的空洞,洞與湖面齊平,湖水在重力作用下持續涌入洞口,看上去就像一個巨大的渦輪一樣,在地球的表面形成了“破洞”,非常神奇,有人將其視為“外星人”的杰作。
我們在圖片上可以看到,在這個洞口的內部,生長著十分茂密的綠色植物,感覺深不見底,由于此處地勢比較險峻,到達“破洞”周圍區域僅能通過步行的方式,因此之前鮮有報道,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勝跡”,那么,這個“地球破洞”到底是什么呢?埃什特雷拉山脈是葡萄牙境內平均最高的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長度約65公里,平均寬度在20公里左右,最高峰埃什特雷拉山海拔1991米,
該山脈巖石主要的構成為花崗巖,在特茹河、蒙德古河及其眾多支流的沖擊下,山脈中擁有眾多具有特殊形狀的懸崖峭壁和深邃的峽谷。剛才所提到的“地球破洞”,就處在峽谷所圍成的一個大型湖泊內,而這個洞并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絕非“外星人”的杰作,其實它就是一個年代較久的大壩,修建時間在半個世紀之前的1955年,當地人利用天然的花崗巖以及混凝土材料,建造了一個隧道長度在1000米左右的溢洪通道,
這種類型的溢洪通道,與傳統攔截式大壩中的匯洪通道有著明顯的區別。當河流或者湖泊不具備天然溢流條件,同時水位又較高、周圍環境不適宜修建攔截式等其它類型的大壩時,需要借助垂直方位的空間優勢,通過人工的手段,在特定位置的巖層內,開挖出一條豎直的隧道,將水流通過上層水面的環形(或者橢圓形)堰壩口,在重力作用下自流到下面的隧道內,從而將水流快速地引流至下游河段,達到高效溢洪的目的,
以人工方式建造這種豎井通道,通常可以將其劃分為四個主要組成部分,一是進水口,多為圓環形,有時在地形起伏較大或者開挖處河床坡度較大時,也可設計為橢圓或者半圓形,總之是以平滑的方式增大水流的進入效率。二是漸變段區域,引入的河水在實現完全垂直下降之前,需要調計一個緩沖的“漸變段”,也就是將水流的坡度逐漸演變為90度的區域,目的是最大限度減少水流對構筑物的沖蝕,
三是豎井結構,豎井與漸變段相連接,挖通后四壁通過花崗巖和混凝土混合材料加以固定。四是出水通道,與豎井末端以及下游河道相連,通過導流的方式實現與下游河道的平穩銜接,類似這樣的水利設施,在世界上還有多處,比如在葡萄牙境內就有一處,即蒙特達羅沙大壩的溢洪通道;再比如美國蒙蒂塞洛“光榮洞”,其規模更大,每秒的泄洪量高達1400立方米。
它們的共同作用,就是在降雨量非常大的季節,當水壩的蓄水量即將超過極限時開啟,可以在短時間內將洪水溢流出去,從而確保大壩和下游的安全,另外,在巴哈馬群島中,也有一個類似這樣的“破洞”,被稱為藍洞,因為從上空看,這個洞被水所淹沒,由于深度很大,呈現深藍色。只不過這個藍洞不是人工建造,而是天然形成,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深度最大的一個天然坑洞,深度約202米,入水口的直徑約為35米,此洞由于處于海水與淡水的交匯區域,因此含鹽量較淡水河湖要高出很多倍,
2、新鄉的雨水流向哪里?
新鄉的雨水流向哪里?新鄉有衛河,共產主力渠,東孟姜女和西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在市區西部匯入衛河,東孟姜女河從獲嘉縣新鄉縣流入市區南部經高鐵東站附近流向衛輝市,衛河從市區流過經衛輝向東北方向最終流入天津海河,共產主義渠是防洪人工開挖的河流,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接納西部獲嘉縣和輝縣西部山區的洪水,沿衛河走向流向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