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革命(又稱桂洲之戰或甘寧之戰)是1913年(民國二年)孫中山等國民黨人在中國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革命,又稱袁之戰,來自云南的護國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延續、共和復辟的圖謀,護國戰爭(又稱護國運動,護國運動,反帝體系戰爭;民國4-5年(1915-1916年)是中國近代的一場內戰,因此,護國戰爭是勝利的革命戰爭。
二次革命(又稱桂洲之戰或甘寧之戰)是1913年(民國二年)孫中山等國民黨人在中國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武裝革命,又稱袁之戰。護國 戰爭(又稱護國運動,護國運動,反帝體系戰爭;民國4-5年(1915-1916年)是中國近代的一場內戰。起因是1915年12月袁世凱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出兵討袁。袁世凱軍隊受挫,南方其他省份也相繼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下宣布廢除帝制,幾個月后去世。保法運動(1917-1922)是指孫文領導的反對北洋政府,在廣州建立另一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在中國國民黨的歷史上,它也被稱為“三次革命”
1,時間不同。保法運動發生在1917年7月至1918年5月。這場運動發生在1915年至1916年。2.原因不同。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為維護臨時盟約,恢復國會,與西南軍閥共同反對北洋軍閥的專政。護國運動的起因是1915年12月袁世凱在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出兵討袁。袁世凱軍隊受挫,南方其他省份也相繼宣布獨立。3.意義不同。護法運動標志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護國該運動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推翻了洪憲帝制,埋葬了袁世凱,最終迫使段宣布恢復臨時憲法和國民大會。達到了鏟除帝制,恢復共和的目的。
3、 護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護國該運動是近代中國僅次于辛亥革命的資產階級領導的又一次革命運動。來自云南的護國 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延續、共和復辟的圖謀,但是護國運動并沒有最終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護國運動的結果是推翻了“洪憲”帝制和袁世凱,最終迫使段宣布恢復臨時憲法和國民大會,因此,護國 戰爭是勝利的革命戰爭。然而,這場運動的勝利最終歸功于北洋軍閥段,國家政權沒有發生革命性的轉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地位沒有改變。護國該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打倒了國賊袁世凱,制止了封建帝制的死灰復燃,重建了共和國,挽救了國家,鞏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成就將永載史冊。1916年12月,國會決定將每年的12月25日作為護國運動陣亡將士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