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中國西南地區戲曲曲藝之一,形成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間,流行于四川省、重慶市,以及云南省、貴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區。川劇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彈腔和四川燈戲五種聲腔組成,四川的川劇也是很有名氣的,變臉更是令人目瞪口呆,除了燈戲,川劇的其他組成部分都是明代末年到清朝中葉這段時間,從各個地方傳入四川。
1、為什么四川的川劇有五種聲腔?
川劇其實還是挺復雜的,擁有五個聲腔、四個流派、還有“五袍”、“四柱”、“江湖十八本”等經典劇目,而且雜技眾多,比如變臉、藏刀、扇子功、鉆火圈等,是我國南方乃至全國的一個大劇種,受到很多人的喜歡,香港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就曾經用幾個月“閉關”去學習川劇的變臉藝術。那么,川劇為什么要擁有五個聲腔呢?要知道我們的國粹京劇,雖然也有不少腔調,但也是以皮黃腔為主,流傳度很廣的豫劇,也不過是以梆子腔為主,
其實,這還是要以川劇形成的歷史來說。川劇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彈腔和四川燈戲五種聲腔組成,除了燈戲,川劇的其他組成部分都是明代末年到清朝中葉這段時間,從各個地方傳入四川。高腔是從江西弋陽腔發展而來的,昆腔是昆曲傳過來的,胡琴腔又叫“絲弦子”,是從徽調、漢調中傳過來的,彈腔則是秦腔流傳到四川形成的,而燈戲則是四川本地的一種民間小戲。
其實除了燈戲,這四個聲腔,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流傳,也被很多劇種融合過,但是大部分劇種,都是以原唱腔調為主,其他腔調為輔,而川劇全盤吸收了這四大腔調,其實是跟四川獨特的地域文化有關的,四川的文化一向是善于融合其他優秀文化,并且不會因為發展自己的文化,就將外來文化排斥出去或者同化。正是因為四川這種獨特的文化,才能使得這五種腔調,在川劇中,以不同的形式呈現出來,
2、四川除川劇外,還有哪些劇種?
即使是不完全的劇種,在全國各地大約都有著三百六十多種。每天觀賞一個劇種一年也不一定能夠看完,四川的川劇也是很有名氣的,變臉更是令人目瞪口呆。本期戲曲大全一起了解四川有什么劇種,川劇,中國西南地區戲曲曲藝之一,形成于清朝中期乾隆年間,流行于四川省、重慶市,以及云南省、貴州省、湖北省的部分地區。川劇有高腔、昆腔、胡琴、彈腔、燈調等五種聲腔,
川劇中最有名的技巧是變臉,為人們所熟知。在戲曲聲腔上,川劇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彈戲等四大聲腔加一種本省民間燈戲組成的,這五個種類除燈戲外,都是從明朝末年到清朝中葉,先后由外省的戲班傳入四川。川劇是以昆、高、胡、彈、燈五種聲腔為一體而構成的劇種,主要在四川、云南和貴州三省流行。早期的川劇有川西、資陽、川北、下川東等不同的支派,
目前川劇的主要流派有:旦行的浣(花仙)派、丑行的傅(三乾)派、武行的曹(俊臣)派等。川劇的表演特點是真實細膩,幽默機趣,鄉土氣息濃厚,川劇的一大特色是運用托舉、開慧眼、變臉、鉆火圈、藏刀等特技來刻畫人物性格,展現舞臺多彩而神秘的氣氛。此外,川戲鑼鼓在營造川劇音樂氛圍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常用的鑼鼓有小鼓、堂鼓、大鑼、大鈸、小鑼(兼鉸子),統稱為“五方”,加上弦樂、嗩吶為七方,由小鼓指揮。
川劇的角色分工甚多,有生、旦、凈、末、丑、雜等6類,川劇的劇目眾多,有2000余種。代表劇目有“五袍”、“四柱”和“四大本頭”之說,“五袍”即《青袍記》、《綠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四柱”即《碰天柱》、《水晶柱》、《九龍柱》)、《五行柱》,“四大本頭”是指《金印記》、《琵琶記》、《紅梅記》、《投筆記》高腔4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