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7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被貝多芬接受,成為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伊麗莎白后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在那段時間里,貝多芬的生活中沒有其他叫愛麗絲或者伊麗莎白的女人,to愛麗絲的作者是貝多芬,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昵稱。
1807年,14歲的伊麗莎白跟隨哥哥來到維也納,很快被貝多芬接受,成為他身邊為數不多的朋友之一。伊麗莎白后來嫁給了貝多芬的朋友。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時,兩人保持著親密的友誼。顯然,這首曲子是獻給她的。在那段時間里,貝多芬的生活中沒有其他叫愛麗絲或者伊麗莎白的女人。愛麗絲是伊麗莎白的昵稱。
2、致 愛麗絲的作者是誰?to 愛麗絲的作者是貝多芬。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出生在神圣羅馬帝國的波恩——科隆候選國,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歐洲古典時期的作曲家。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廣泛的題材,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32首鋼琴奏鳴曲、5首鋼琴協奏曲、幾首管弦樂序曲以及小提琴和大提琴奏鳴曲,貝多芬的創作特點:除了交響樂,鋼琴作品在貝多芬的創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他一生都在創作鋼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首鋼琴協奏曲和五首鋼琴奏鳴曲,鋼琴奏鳴曲類似于他的交響曲,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形式廣泛。而且強化了奏鳴曲式結構的內部對比因素,擴大了發展部的矛盾沖突,使他的鋼琴奏鳴曲遠超海頓和莫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