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廣東省每個市都有客家人,因為是廣東人,也經常走香港、深圳、廣州等地,說說自己的看法,深圳關內的話大多數說的是莞寶片或者廣府片應該有少許客家話。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全國各地不斷有“外來工”到深圳工作,以至深圳人口爆增,從此,深圳本地人說白話的不再是主流。
1、為什么深圳人很少說白話?
因為深圳外來人口比例較本地人多。深圳的人口結構也比較復雜,自八十年代開始到深圳謀生的人分別有惠陽、潮州、湛江等地,這三地又是三種不同語言,也不是完全說白話,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全國各地不斷有“外來工”到深圳工作,以至深圳人口爆增,從此,深圳本地人說白話的不再是主流。進入九十年代,深圳己從昔日漁村華麗轉身,變成國際都匯,更吸引了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國客商云集,深圳經濟特區,在人口結構上又一次出現大幅增漲,很自然,白話被其它語言稀釋,
2、深圳是個移民城市,深圳人正常交流說廣東話還是普通話?
先假設開啟話題的是廣東籍人士,而雙方之前無接觸,深圳的交談模式是這樣的:首先是廣州話,在沒有得到相同方言回應時轉國語,在得到了相同方言回應時轉方言(包括客家話、潮汕話)。如果發話者為外省人士,則首用國語,在得到相同方言區回應時,使用該方言,外加各種老鄉見老鄉的喜悅,深圳早期方言雜糅,本地有白話、客家話及少量潮汕話。
3、有人說,深圳是唯一建在廣東的北方城市,你怎么看?
深圳本是一個小漁村,這四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一躍而成為大城市,我國少有的幾個一線城市,深圳是特區,有緊鄰香港的便利,是在廣東之南,本地人都是講粵語白話的。說是唯一建在廣東北方的城市,并非地域居北,而是指人員構成,多來自廣東之北,深圳,幾十年來,從小漁村發展成一線的千多萬人大城市,全國五湖四海的人大量擁入,甚至世界各的人也多有來淘金的,構成人員復雜。
總體而言,來的人以廣東之北各省市的比較多,說的普通話,不似廣東說粵語白話的,用白話說是“北佬“或“撈佬”,所以就感覺廣東建在北方的城市了,深圳發展是聚集了全國精英,世界精英。深圳是移民城市,流動性大,發展快,地方特色不明顯了,幾十年來,全國南下到深圳發展的人多,形成了以北方為主的特色。這也是深圳的特色了,
4、深圳本地年青人不會說廣東話嗎?
1979年以前,“小漁村”深圳是一個縣——寶安縣。深圳鎮則是寶安縣的縣城,深圳鎮就是現在的老東門。那時,寶安縣講什么語言為主?舊時寶安縣屬于廣州府,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縣治一直在南頭(今南山),南頭講廣府白話。廣州府下轄的縣,廣府白話當然是主流語言,因此,自古以來,廣府白話就是寶安縣的主流語言。客家人來到寶安縣,是清康熙“遷海”的事,大多從惠州、粵東移民而來,
客家人主要聚居地——龍崗區——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屬于惠陽縣,不屬于寶安縣。香港則屬于寶安縣,香港土著居民以講粵語圍頭話為主,說那個時候粵語圍頭話是寶安縣的“縣話”毫不為過。粵語圍頭話是怎么樣的?晚上你去去大劇院廣場逛逛,經常可以邂逅成群結隊從蔡屋圍出來溜達的阿婆,她們講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圍頭話,1979年以前,寶安縣的圍頭話主要分布在縣城深圳鎮周邊的附城公社和沙頭公社(包括湖貝、黃貝嶺、向西、田貝、羅湖、蔡屋圍、南塘、筍崗、上步、福田、崗廈、水圍、石廈、新洲、沙嘴、沙尾、上沙、下沙、下梅林等大隊)、平湖公社;縣城深圳鎮講白話,西邊的南頭公社、西鄉公社、福永公社、沙井公社、松崗公社、公明公社講接近廣州話的土白話,寶安縣的西部是魚米之鄉,人口差不多占寶安縣的半壁江山。
再加上深圳鎮附近的沙頭公社、附城公社和平湖公社,粵語人口當在全縣的50%以上,客家人口分布在丘陵山區的龍崗、坪山、坪地、坑梓、大鵬、沙頭角、橫崗、布吉、觀瀾、龍華、石巖等公社,而當中還摻雜粵語著圍頭人村落,比如龍華公社的清湖、油松、上塘、白石龍等村;石巖公社的浪心村等;觀瀾的樟閣、新田(部分)、崗頭等村;橫崗的荷坳、黃閣坑等村;龍崗也有楊姓新生村等幾個自然村講圍頭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