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襄陽微聞,我是從1992來襄陽讀書,畢業后一直工作在襄陽,見證了襄陽發展,可以說襄陽的發展突飛猛進,前景更好。鄭(州)萬(州)、福(州)銀(川)、呼(和浩特)南(寧)高鐵在襄陽交匯,貨運鐵路蒙華鐵路經過襄陽,客貨共線的襄渝鐵路、焦枝鐵路也在襄陽交匯,襄陽將成為鐵路客貨運的重要樞紐,高速公路網已經基本形成;在產業方面,襄陽是襄十隨汽車大走廊的重要承載城市;在科教方面,是襄陽的短板,但是現在已經在引進武漢的一些高校的分校進駐襄陽,華中農業大學襄陽校區已經開建、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已經選定校址;在城市建設方面,津東新區的建設拉開了襄陽的城市框架,打開了城市的發展空間。
1、湖北如何才能超過廣東,武漢怎樣才能趕超上海?
2018年度上海市財政總收入17,973.57億,其中上繳中央10,865.47億。上海2018年地方財政收入7108億,武漢2018年地方財政收入1528億。有可比性么?上海每年上繳中央財政上萬億,僅次于廣東省,全國省級行政單位第二,湖北省年年財政虧損,靠廣東上海這些地方上繳中央的財稅補貼發工資。同樣100元GDP上海的含稅率高達35%,
2、襄陽PK洛陽,誰將在三年后更勝一籌,你怎么看?
謝邀,這個問題本不想回答。因為我是河南人,但我對襄陽、安徽、山東、江蘇徐州一帶、陜西局部、山西局地的人及客家人,我感覺都像對本省人一樣親切,可能是語言、民俗習慣一脈相承的原因吧說不清道不明的親切。至于題主問的襄陽PK洛陽三年后誰更勝一籌,我認為誰勝一籌都行。襄陽和洛陽的PK我認為更像是省內兄弟城市的你追我趕,沒有任何感覺,
3、武漢、宜昌、襄陽的區域定位和未來前景是怎樣的?
回答這個問題,容易引起地域之間的口水戰,但是我還是想談一談我自己的看法。湖北東西長,南北窄,而湖北省的省會武漢市比較偏東,因此武漢市在闊步發展的同時,總是受到吸血全身的詬病,很難全面帶動湖北省共同發展,攤開湖北地圖就會發現,武漢、襄陽、宜昌三個城市直線距離基本都在300km左右,再以這三個城市為圓心,以300㎞為半徑,基本可以覆蓋湖北全省。
2003年,湖北省提出“一主兩副”的發展戰略,希望分別以武漢為省域中心,襄陽、宜昌為副省域中心,全面輻射帶動全湖北省的發展,從湖北省提出實施該發展戰略到現在,三個城市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武漢GDP圖片16000億,襄陽宜昌的GDP也都超過4000億。那下面就來具體談一下三個城市的區域定位和未來前景,武漢,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全國交通樞紐,文教衛資源非常豐富,城市定位一目了然,全部都是國家戰略。
國家就是希望通過武漢的發展,成為輻射帶動湖南、江西、湖北三省共同發展的火車頭,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從這一個角度來講,武漢市有可能直轄,成為中部崛起的戰略支點。武漢通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已經成功地從一個重工業城市轉型為以光芯屏端網、航空航天、生物制藥、汽車制造等以科技驅動發展的城市,其未來發展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襄陽,省域副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自貿區片區城市,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一部分,湖北努力將襄陽打造成漢江流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襄陽、十堰、隨州共同發展。在交通方面,襄陽會成為湖北省第二個米字形高鐵城市,鄭(州)萬(州)、福(州)銀(川)、呼(和浩特)南(寧)高鐵在襄陽交匯,貨運鐵路蒙華鐵路經過襄陽,客貨共線的襄渝鐵路、焦枝鐵路也在襄陽交匯,襄陽將成為鐵路客貨運的重要樞紐,高速公路網已經基本形成;在產業方面,襄陽是襄十隨汽車大走廊的重要承載城市;在科教方面,是襄陽的短板,但是現在已經在引進武漢的一些高校的分校進駐襄陽,華中農業大學襄陽校區已經開建、武漢理工大學襄陽示范區已經選定校址;在城市建設方面,津東新區的建設拉開了襄陽的城市框架,打開了城市的發展空間。
如果武漢直轄,從交通、城建、產業、教育等方面綜合考慮,我認為,最有可能作為湖北省省會的城市就是襄陽,宜昌,省域副中心城市,世界水電之都,也是湖北自貿區的片區城市,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一部分,輻射帶動恩施、荊州、荊門的共同發展。在交通方面,宜昌也是鄭萬、漢宜、沿江高鐵的重要樞紐城市,重要航運城市,城市輕軌已經規劃興建;在經濟建設方面,水電、化工、制藥、建材、旅游等十分發達,被譽為鋼琴之都、旅游名;教育方面,三峽大學是“湖北省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另外宜昌現在正在籌建湖北省航空學院;在城市建設方面,宜昌已經開始跨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