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襄陽人的行事作風和性格,我猜想也許是襄陽人去了韓國做官,也或者是韓國人移民到了襄陽來。韓國襄陽郡韓國的行政區劃很特殊,一級行政為道,之下設立市、郡,而地處韓國東部海岸的襄陽郡,是韓國著名的松茸產地,占據韓國40%的松茸產量,韓國人由于處于先天不足的情況,導致韓國人在法律、醫學等需要準確表達意涵領域依舊必須使用漢字,韓國醫法文史四界都必須通過漢字考試。
1、韓國人怎么看待中國人?
過去的中國地大物博,經濟落后,人口眾多,又是個發展中國家,而韓國在抗美援朝戰爭后,依賴美國的扶持,人少國土面積小,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亞洲四個發達國家之一。俗話說“人看有的,狗叫丑的”,這也難怪韓國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不難理解,這也只能代表部分韓國人的看法,各個國家都是一樣,有好人壞人之分,就拿當今的美國,如此的排斥和打壓中國,這也只能代表部分美國政府現任執政的鷹派人物,不能代表全部美國的公民,韓國也是如此,這也怪不得人家,只怪自己落后就要挨打,遭人瞧不起,其次就是韓國媒體的負面報道,像臺灣媒體一樣,報喜不報憂,誤導本國民眾,把現在大陸的經濟發展狀況,說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通民眾連個茶葉蛋都消費不起,事實果真如此嗎?所以韓國人也是一樣,一些被媒體誤導的韓國人,認為中國還是那么貧窮落后,相比之下有優越感,所以自欺欺人,
2、真實韓國人怎么看待歷史?
中國有句成語“井底之蛙”,就是為韓國人量身定做。韓國人的歷史是非常不堪的,它最早期是中國的附屬國,享受著中華王朝的福萌,再看韓國的史書和文物全都是漢字。二十世紀初期朝鮮被日本吞并后,種族主義的興起讓韓國人開始排斥在朝鮮半島流行了許久的漢字,開始推廣韓文,并不斷地開始篡改韓國歷史,連首都漢城一名也改為首爾,不敢以真實面目示人。
韓國人無法認清歷史,凡為古代韓國都沒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從高層到普通老百姓都很少用韓文,幾乎所有文獻都是用漢字記載的。韓國人由于處于先天不足的情況,導致韓國人在法律、醫學等需要準確表達意涵領域依舊必須使用漢字,韓國醫法文史四界都必須通過漢字考試,而韓國人在身份證上面必須注明漢字名字,就是因為避免了同音字太多而無法區分姓名。
3、韓國人如何看待中國朝鮮族人?
韓國人壓根瞧不起中國朝鮮人,如果不是中國朝鮮人達到一定的工作年限后可以永久居住韓國,并享受韓國民待遇,他們一部分人早就返回中國了,我自小45年多的朝鮮族朋友全家都在首爾,每次回來在一起吃飯都能聽得出他們對韓國人沒好感,但從小到現在每次我一說你們朝鮮人怎樣怎樣,他馬上就急著打斷我說我也是中國人哪,我是中國朝族人,你是中國漢族人,這也說明中國朝鮮人對中國是他們國家的認同感。
4、南陽、襄陽之外的人怎么看待諸葛亮躬耕地爭議?
我既不是河南人,也不是湖北人,但是每次堅持襄陽是諸葛亮躬耕地的時候,都要被不少評論家發襄陽的戶籍。其實襄陽說本來就不應該有爭議,畢竟國務院都認證了,襄陽是隆中,南陽是孔明祠,歷史學家譚其驤、葛劍雄也是這樣認為。何況,上世紀70年代南陽市委宣傳部編的小冊子也承認了隆中就在襄陽,總不能說以上都是襄陽人吧!本來沒有任何爭議的事,隨著網絡發達,網上開始出現南陽說的聲音。
其實,南陽人更應該立足本地資源,發揮優勢,而不要浪費在無味的口水戰中,南陽的孔明祠,初建于西晉時期,也是為了紀念諸葛丞相。雖然后代幾經兵火,但歷代都有修繕,而且無數文人墨客留下字跡,就這些文化資源來說,比頂著諸葛亮躬耕地命號的襄陽更有優勢。所以,對于南陽來說,搶一個躬耕地的名頭,個人認為是沒必要的,一個諸葛亮躬耕地,一個諸葛亮祠,說起來大家各有所長,本來就應該互補。
5、為什么韓國人熱衷于襄陽歷史,毫無保留的復制襄陽城?
看過韓國地圖或者對韓國歷史地理有一定了解的人應該都會發現,韓國很多的地名與中國都雷同,比如廣州、河南、漢陽、漢江、江陵、利川、襄陽、延安、大田等等,而其中韓國地名與湖北省的相撞最多,襄陽就是其中之一。韓國襄陽郡韓國的行政區劃很特殊,一級行政為道,之下設立市、郡,而地處韓國東部海岸的襄陽郡,是韓國著名的松茸產地,占據韓國40%的松茸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