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糕是夏天的主角,出自蘇州的平望鎮。今天來分享,夏天“熱”到想哭的城市,”這是清代蘇州詩人蔡云的《吳歙》詩之一,寫的是六月炎天,珠蘭、茉莉上市,花娘手挽花籃,一路兜賣鮮花,蘇州女子買花梳妝的情景,蘇州這邊雨水比較多,下雨的日子潮濕悶熱更加難熬。
1、蘇州氣候怎么樣?夏天熱不熱?
夏天室內基本需要開空調,沒有空調就是風扇,手搖扇就差多了,搖到手酸也涼快不下來。早晚比較涼快,太陽起來了就要減少室外活動,以上情況是六七八九十幾個熱的月份。但是蘇州這邊雨水比較多,下雨的日子潮濕悶熱更加難熬,另外還要提的一個是臺風,蘇州基本上處于臺風的外圍,有臺風的時候就比較舒適了,相當于把太平洋上的空氣帶來了。
2、蘇州現在夏天溫度高,那以前的蘇州人沒空調是怎么過夏天的?
在蘇州做過刺史的白居易,有自己的夏日著裝準則:“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止于便吾體,何必被羅紈,”不要在意什么質地,也不要講究什么威嚴,夏衣就要輕、透、薄、肥、短,讓身體感到舒服,這才是不羈的江南。▲絲綢質地光滑,散熱快,適合夏日,自古以來,民間就有著“暑天無君子”的說法。古代天熱,誰愿意衣冠楚楚,做所謂的正人君子?聽起來,滿滿的無奈與不得不如此的妥協,
所以萬事皆講“禮”的古人,對夏季著裝的隨性,既是暑熱之后的無奈,也可以看成是一種通達的智慧。▲換個角度理解,這也可以看做是一種寬容——夏天衣冠不整,情有可原,不必介意,圖為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圖/故宮博物院因此現在滿大街的吊帶迷你裙、汗衫大褲衩,應和著陽光的暴曬,有時這會被批評為不得體,拿樂天的詩懟回去——這是傳統,懂?食:六月茹素▲天氣熱了,雖然蘇州吃肉的人變少了,但混著清香味的荷葉粉蒸肉正當時,那是這里夏日少有的葷食,
六月酷暑,蘇州人還有斷葷吃素的習俗,稱為“吃齋”。吃素的人,常達到“十之八九”,以至于舊時六月,蘇州城里要“屠門為之罷市”了,這時候,陽光充足,家家院子里種的黃瓜、絲瓜、番茄,也像懂得時節人心,瘋一樣地長。有了豐富的瓜果蔬菜,甚至不用頓頓“開火場”,整個夏天都有了口福,▲在蘇州,葑門橫街上賣的時令菜記錄著的四季變化。
攝影/闕明芬還有西瓜、酸梅、百合蓮子湯,涼食穿腸而過,帶走暑氣和燥熱,真真是說不盡的酣暢!備上一碟甜瓜,泡上一壺涼茶,吃一口瓜,喝一口茶。瓜甜蜜如初戀,茶淡淡如老年,這樣一口一口的,再難熬的日頭也就過去了請陽光合碗醬舊時蘇州城鄉居民,每到盛夏,都愛制醬,那是“合醬”,▲醬缸。合醬很簡單,關鍵是要有烈日的暴曬,
故而,吳地俗語中,有“雷鳴不合醬”的說法。醬成以后,可以用來腌制瓜菜,也可以炒成什錦醬,鮮美開胃,空調還不普及的時候,蘇州老人會在暑天的一大早,煮上一大鍋白粥,再搭罐醬菜,拎進附近的園林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借以度夏消暑。▲蘇州滄浪亭下乘涼的人,攝影/殷啟民皇帝也愛的糕不想動火做飯的時候,糕點就成了墊饑的生力軍。
薄荷糕是夏天的主角,出自蘇州的平望鎮,▲梗米磨成的細粉。圖/宋伊茜制作的時候,先將梗米浸透磨成細粉,混入白糖拌勻后,裝入預先放好薄荷葉的容器內,然后放到鍋上,用旺火沸水快速蒸熟,蒸熟后的糕松軟雪白,帶著淡淡的清涼薄荷香氣,“薄荷舌底涌清涼,撲面江風海雨香”,怎不讓人口舌心一起大動?▲薄荷糕。攝影/何亮靚薄荷糕傳入上海后,受到上海市民的熱烈追捧,《申報》曾刊文介紹,贊它為蘇式糕點中的珍品,
胃口的救兵夏天不喜葷腥,又不能不吃,這時候就該蝦子鲞魚和蝦子醬油大顯神通了。若是不知道這兩樣的話,那一定不是地道老蘇州人,鲞,音“xiǎng”,就是干魚、臘魚的意思,鲞魚味道鮮甜咸美,爽口不膩,是蘇州人盛夏時節搭粥、佐餐的傳統佳品,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了制作的方法:“夏日選白凈帶子勒魚,放水中一日,泡去鹽味,太陽曬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