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翁連喜說過云樓本來是公認的以收藏書畫聞名的,但對過云樓卻知之甚少,直到20世紀30年代傅增湘先生到-0。過云樓150多年后,書畫珍品的收藏有了最終的歸宿,齊世功在收藏上的努力和成功,可見于過云樓續書畫編。
菩薩蠻富陽道中的作者是宋代詩人毛坤。他的古詩全文如下:春潮曾送走靈魂。春山曾經看到一個傷口,離開了那個地方。老年是無法忍受的。看著水流過縫隙。東風留不住。屋檐下下了一整夜的雨。明天尋找春天的印記。紅樹邢弢村。【賞析】詞以兩句開頭:“春潮曾送走魂魄,春山曾見傷離處。”“曾”這兩個字,詩人把思緒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這里的“離魂”指的是女朋友的分離。是眼前的風景,詩人曾經和女友分手的地方;時至今日,格局依舊,人事不再。那時候“受傷分離”的場景只存在于記憶中。
“老年不忍秋,眼觀流水”這句話出自《春潮》和《春山》,把思緒從過去的回憶拉回現實,但現實呢?春山依舊綠,流水依舊淙淙,但我已進入人生的秋天。身處當年和女朋友分手的地方,只能看著流水流向遠方。詩人沒有取得內心的成功卻老了的悲傷,被“看今朝”一詞表達得淋漓盡致,極有意味,耐人尋味。第一部電影是為了抒情的需要而寫的,打破了通常的時空秩序,用“春潮”、“春山”、“曾”等詞沉入對往事的回憶。
顧家收藏字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顧家第五祖、第四祖古文濱(1811889),對古書畫的收藏尤為喜愛。終其一生,他努力工作,多方求索,積累了數百件書畫墨跡。他的作品從晉唐到明清綿延數千年,其中不乏名家之作。為此,龔特地修建了過云樓和怡園。園林建成后的第六天,他辭去了在浙江寧紹臺島的辦公室,回到家中住在燕居,沉迷于字畫,自得其樂。
文彬統治后,他的祖父顧企石(18651930)繼承了文彬留下的藏畫的三分之一,并進一步發展。公祖奇石本人是一位精通書畫的藝術家,尤其是他的山水畫清純飄逸,名重于世。他以豐富的藝術修養和敏銳的眼光,收藏了廣泛的書畫作品,收藏了千余幅,達到了過云樓藏畫的鼎盛時期。齊世功在收藏上的努力和成功,可見于過云樓續書畫編。
3、 過云樓的所藏書畫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翁連喜說,過云樓最初被公認為以收藏書畫聞名,但對過云樓的收藏卻知之甚少,直到20世紀30年代,傅增湘先生去過云樓看書。其中不乏宋、元、明、清的善本和名人手抄本、抄本、校本。托小堂透露過云樓其實有一個非常隱秘的密室。家書保存在密室里。他們的畫可以被朋友看到欣賞,書卻要保密,這是歷史的習慣。
1951年和1959年,過云樓顧后人先后兩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300余件精美書畫藏品。過云樓150多年后,書畫珍品的收藏有了最終的歸宿,然而,過云樓幾代絕版古籍,被秘密保存,從不輕易展示,在隨后的幾十年中被轉移到南京圖書館,170余種書籍留存民間,逐漸被世人遺忘。最近,這些書被嘉德公司收藏并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