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秦始皇的陵墓在陜西西安驪山,靠近秦始皇都城咸陽。為什么大唐皇帝的陵墓沒有在洛陽,曹操死在洛陽是因為當時形勢使然,跟喜歡洛陽沒有關系,曹操年輕時是生活在故鄉譙縣,父親曹嵩在京都洛陽做官,他也因為這個關系,往來洛陽,后來也被父親通過關系,朝廷任命曹操為洛陽北部尉,曹操這才在洛陽工作過一段時間,這也是曹操人生履歷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1、秦始皇的陵墓在哪里?為何挖不得?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第一個問題,秦始皇陵墓在哪里?這個我想基本上絕大部分國人都知道,在驪山!通過現代手段,我們也能探測得到準確位置,整個陵墓大概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墓室位于皇陵大概35米左右的位置,為啥不挖?以我國現有的工程水平,挖個陵墓,簡直不要太容易,畢竟號稱基建狂魔可不是白叫的。但是我們確實有太多的理由不去挖它,
首先,前車之鑒,太痛心。我們在幾十年前發掘了一部分陵墓,里面珍貴的文物精妙絕倫,嘆為觀止,然后由于現有保存手段不夠,大量文物失去色彩,被氧化,長沙馬王推精美的絲綢、秦兵馬俑炫目的色彩,現在都看不到了?,F在除了被盜墓破壞的,會去搶救性挖掘,我們政府已經不會主動去挖掘陵墓了,其次,國民心理,不支持。秦始皇陵畢竟是我們國家的祖墳,我相信大多數民眾都是不愿意去挖掘的,這畢竟不是一個光榮的事,政府也不可能違背國人的心意去強行挖掘,畢竟我們是民主的政府,
大多數考古學家都是想保留我們歷史文化的瑰寶留于子孫后代的。沒有哪個人會冒天下之大不韙提議去挖掘秦始皇陵墓,最后,挖掘出來,無意義。即使現在將秦陵挖掘出來,意義其實并不是太大,費大量人力財力去做這個事確實不劃算,多一處博物館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沒有太大的幫助,政府需要做的事情太多,需要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地方,
2、曹操偏愛洛陽,也是死在洛陽,為什么葬在安陽?
曹操死在洛陽是因為當時形勢使然,跟喜歡洛陽沒有關系。曹操年輕時是生活在故鄉譙縣,父親曹嵩在京都洛陽做官,他也因為這個關系,往來洛陽,后來也被父親通過關系,朝廷任命曹操為洛陽北部尉,曹操這才在洛陽工作過一段時間,這也是曹操人生履歷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后來曹操還擔任過頓丘令,議郎等職務,這個“議郎”也是在朝廷做官,負責匡正朝綱,上言朝政得失。
曹操對這個工作也不是很滿意,更多的是對漢靈帝寵信宦官不滿,所以他后來干脆稱病辭職,回老家隱居去了,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決定改革,任命大量名士,名將出任地方,并組建了西園軍,在這個格局之下,曹操接受了朝廷的任命,出任西園軍的典軍校尉。后來(189年)靈帝駕崩,何進在政變中喪命,董卓進京,曹操不肯屈從董卓,選擇回鄉起兵反董,
這是曹操起兵之前,三次在洛陽工作的經歷。此后,漢獻帝東歸至洛陽,征調諸侯進京,曹操接受董承的指使,率一千人趕到洛陽,掌控了朝廷,和董承等人策劃,把漢獻帝接至許都定都,這是曹操人生履歷中第四次去洛陽。后來,曹操在平定北方,荊,揚等地后,開始向關中、涼州用兵,多次率軍路過洛陽,僅此而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放棄漢中,返回關中,恰逢關羽率軍北伐,圍攻襄陽,曹操趕緊征調大軍前去增援。
曹操當時是坐鎮洛陽,觀察局勢的,等關羽戰敗被殺后,曹操也在下個月(二十五年正月)病逝于洛陽。所以,曹操對于洛陽并不存在多余的感情,他死在洛陽是因為戰局形勢的緣故,并非是喜歡這里。要說曹操對雒陽沒有一點感情,這也是不對的,(事實是曹操對洛陽有感情,但談不上喜歡)曹操在臨死前那段時間里,還特意去巡視洛陽北部尉府的舊址,這里畢竟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做官的地方,曹操此時已經60多歲,想想當年才20出頭,至此闊別四十年,重返年輕時壯志滿酬的起點,感慨萬千。
洛陽成了曹操人生履歷中的起點和終點的結合,也算是一段佳話了吧,為何安葬在安陽?很簡單,曹操生前已經封了魏王,定都鄴城,并在鄴城外建設了家族宗廟,他死后入宗廟,這是正常的操作流程。漢代的鄴城在現在的行政區劃中被分為安陽、邯鄲兩地,如今安陽發現“曹操墓”,將曹操安葬地點的話題帶動起來,在目前的證據之下,曹操墓在安陽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