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造像材質很多,有金玉,銅,鐵,木,石,瓷,泥陶等,明清時期,造像水平參差不齊。但西藏系佛像多比例勻稱,顏面端正,造型優美,細部雕刻精致,將漢式的衣裝和審美情趣融以藏系佛像的準確比例和寫實技法,使得明清時代佛造像又呈現出繁榮局面,但正式作為供奉禮拜還是從五胡十六國時代始,至今十六國時期的石窟在敦煌,金塔寺,天梯山,文殊山,炳靈寺等均有遺存,十六國的小銅佛像,也有不少傳世品和出土品。
1、明清的佛像價值高嗎?都有哪些造型?
佛像作為信徒供奉禮拜之用,應該說只有時代早晚之分并沒有真假的問題。據史料記載與考古發現,佛像早在東漢時期即傳入我國,但正式作為供奉禮拜還是從五胡十六國時代始,至今十六國時期的石窟在敦煌,金塔寺,天梯山,文殊山,炳靈寺等均有遺存,十六國的小銅佛像,也有不少傳世品和出土品。由于大多數佛像沒有銘文,到底是十六國那個朝廷鑄造,很難確認,但其造型規律還是一致的,
佛造像材質很多,有金玉,銅,鐵,木,石,瓷,泥陶等,明清時期,造像水平參差不齊。明代(1368~1644年)漢式傳統技法雕塑普遍衰退但明中期銅佛仍不乏精美者,到明晚期一般都頭大身小,姿態僵板,無雕塑之美可言。但西藏系佛像多比例勻稱,顏面端正,造型優美,細部雕刻精致,將漢式的衣裝和審美情趣融以藏系佛像的準確比例和寫實技法,使得明清時代佛造像又呈現出繁榮局面,
清代佛像(1644~1911年)佛造像仍以西藏系為主流,以傳統技法制作的漢式佛像,日見衰退不復振作。明清時期佛像,以明永樂,宣德朝北京宮廷制作,與清代北京清宮造辦處,和乾隆朝造金銅佛像的制作最為精美,造型端莊,紋飾規整,細部刻劃細膩,收藏價值和經濟價值最高,一般的市場上罕見,但在拍賣市場屢屢出現幾百萬,超千萬,甚至出過超億元的天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