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如果是主任級別,月薪3萬應該有的。廣州月薪1萬5,我就了解教師和醫生兩個職業,人不是機器,就是機器也要有個保養期,首先,這個問題沒有固定的薪資說多少工資在廣州適合生活,根據前幾年收入增速比例來看,深圳月薪萬元的占比大約在25%左右,前天看到一則報道,有不少工廠老板手里拿著布料招不到工人,而一些說話算話的企業門口反而有很多人在那里等著,希望去里面工作,反差太大。
1、大家覺得北上廣深,4個城市月薪過萬的人有幾成?
北上廣深月入萬元的人數很多,但是比例并不算很高。看起來多是因為一線城市城區人口基數龐大,比如說深圳有200萬人口月入上萬,這幾乎相當于一個中等規模城市全市人口數量,但是200萬人口只相當于全市人口的六分之一。由于未能查閱到近兩年一線城市月薪萬元人口占比數據,暫且參考2017年的數據來看,一線當中收入最低的廣州市月薪不足6000元的占比約70%,深圳約60%,
根據前幾年收入增速比例來看,深圳月薪萬元的占比大約在25%左右。一線城市之所以平均工資高,是因為這里高精尖人才匯集,很多大企業的總部在此,那么企業內最高收入者也都云集于此,比如一個公司50人,老總月薪20萬,副總15萬,主管8萬,副主管5萬,主任5萬,副主任3萬,資深職員2萬,普通職員1萬,短合約和初級工作內容崗位五六千,那么一平均這公司人均月薪接近3萬。
但是這和基層員工有什么關系?很多人往往會被大城市的所謂求職薪資嚇一跳,這里科普一下求職薪資的含義,求職薪資往往會比實際工資高出20%-30%,那么假如你求職工資1萬,實際薪資大約8000左右,而且這是稅前,且包括公司繳納五險一金的部分,所以求職月薪萬元的,實際到手也就五千多,然后加上獎金、績效、全勤之類的,大概還是超不過7000。
因此,現在就連新一線城市求職薪資都動輒上萬,實際不算獎金之類的話,到手工資都得打7折甚至6折,一般沒什么名氣的高校招聘會,你會看到一些低薪行業專業的學生也動不動要求七八千工資,然后入職后到手只有三四千的很普遍。深圳市2018年企業人均薪資大約八千,這意味著至少超過一半的有收入人口達不到月薪八千,而且這月薪是稅前數據,并且包括保險和公積金,那么大概一算也就知道大概到手是多少,純工資部分到手可能六千都不到,加上其他各種獎金補貼類的,平均七千都算多的,所以縱使這樣的高收入城市年薪百萬的都數以萬計,也改變不了目前還有50%人口實際到手收入不足七千的事實。
2、廣州制衣村“月薪上萬招不到人”,高薪背后有何不為人知的內幕?
感謝邀請,哎呦嘿,服裝廠的錢可不好賺,恐怕要沒白沒黑的干,犧牲健康來賺錢,招不到人,只能是企業自身造成的,我認為,這是“誠信的缺失”與“過度壓榨”工人所造成的惡果。一、過度壓榨問題我不知道我學習過的“資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的理論現在還成不成立,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大堆私企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的報道,如果不看時間,還真以為是上學時候在政治課上看到的以前的情景,納了悶了,簡直顛覆了認識,
人不是機器,就是機器也要有個保養期。每天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勞動,呵呵,真的不如一臺機器,我不知道,在某些私企老板眼睛里,勞動者究竟算個什么,反正就是沒有看到“珍惜”兩個字。有時間,你悶聲發大財也就罷了,可是,偏偏有那么一些所謂的企業家,比如某某強,某某云,居然在公眾場合當著媒體,大張旗鼓地說,什么“我把你當兄弟,所以”才讓你“九九六”,還有更甚者,提出了“七一五”!馬某更說過“年輕的時候你不‘九九六’,什么時候‘九九六’?”,
很明顯,這是不把國家的《勞動法》當回事啊,我們一直在說“五一”勞動節是怎么來的,勞動者為了爭取“八小時工作制”付出代價是什么,可是,現在的所謂的企業家,簡直顛覆了我的認知。誰敢說他們不懂法律?他們的律師團隊可以把法律條文當成吃飯的工具,他們不知道“八小時工作制”?他們只是把法律當成廢紙!因為,他們覺得他們可以凌駕在法律之上,這個世界都要寵著他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