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對鴨子做成菜可是摯愛啊,如果半個月沒斬(zan)只鴨子,會渾身不舒服的。對于南京土著來三口之家一個月3只鴨子,根本沒什么稀奇的,南京叫“鴨都”,是因為反映了南京人對鴨子的愛,據南京鴨業協會2014年的統計,南京人一年能吃1億只鴨子。
1、如何看待南京人一年吃掉一億多只鴨子?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其實南京人吃雞的數量也不少,南京全市飼養的雞就有4000萬只左右,還大量從外地運來肉雞,不過,南京人或者說江蘇人,吃家禽類并不算多。全國前10的禽肉人均消費大省全部來自南方,分別為海南、廣西、廣東、上海、重慶、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和湖南,看看,江蘇只是排行第七位。海南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禽肉年消費量高達45.8斤,也是很夸張的,
不過,南京吃鴨子確實較多。據南京鴨業協會2014年的統計,南京人一年能吃1億只鴨子,2014年南京人口900萬,那么等于每個人一年吃10只鴨子,還不到一個月一只。個人覺得比較符合實際,南京就是這樣,薩沙記得小時候,南京就有500萬人口。也就是說,這900萬人中一半以上是南京土著,對于南京土著來說,三口之家一個月3只鴨子,根本沒什么稀奇的。
早在南京建立城市之前,這里的農民就大量養鴨子,南京這里早在先秦時代,就是北靠長江,境內湖泊河流縱橫,水生物很多,氣候溫暖,最適合養鴨子。可以這么說,古代任何一個南京人走出家門,步行不到10分鐘,就會看到小湖、小河、池塘之類,而古代養鴨子,比養雞還簡單養雞為了下蛋吃肉,一般還要喂一些飼料,不能完全放養。
但南京這邊鴨子可以完全放養,自己在小河、小湖里面吃小魚小蝦就夠了,薩沙小時候吃過這種鴨子的鴨蛋,那是非常的好,今天怕是都吃不到。自然,這前提是水鄉,所以,南京人從古代就有吃鴨子的傳統,到今天也是如此。古代沒有冰箱,本來雞鴨肉都是現殺現吃,南北朝時期南京人發明了板鴨,據說當時梁武帝逃入臺城死守,玄武湖上有很多鴨子也被當作軍糧抓進去。
但鴨子殺了就要吃,就發明了板鴨技術,通過鹽對鴨子進行風干持久保存,為了便于存放將鴨子壓扁,除了板鴨以外,南京人常吃的是鹽水鴨。鹽水鴨關鍵的不是鴨子,而是鹽水鹵,這個非常關鍵,兩家店即便鴨子相同,因鹽水鹵不同,可能顧客會截然相反。至于烤鴨,也是南京人常吃的東西,最遲在明代已經到處可以見到,南京人喜歡吃鴨,古代就叫做“無鴨不成席”,鴨子有各種吃法。
不但鴨肉有很多種吃法,南京人一樣吃:鴨頭、鴨脖子、鴨翅、鴨掌、鴨血、鴨肝、鴨腸、鴨胗,這其實就是飲食習慣問題。薩沙有段時間在北方出差很久,當地其實也就是江蘇鄰省但沒有吃鴨子的習慣,雖然鹵菜店也有烤鴨,但買的人并不多。當地同事說,他們平時從不吃鴨子,一般都吃雞,他們覺得鴨子有股味道,吃不慣。而且當地也沒有什么河流,平時也不養鴨子,還要從外地購買,價格就偏高,
2、南京并不盛產鴨子,為什么南京被成為鴨都?
南京叫“鴨都”,是因為反映了南京人對鴨子的愛。在南京南京人愛吃鴨子是出名的,有人笑稱:別的不說,一只鴨子到了南京,基本沒辦法活著出去。鴨架子炸著吃,內臟切片做粉絲湯,其他部分分分割割,做成鹽水鴨、醬鴨、烤鴨等,做法花樣百出,味道讓人垂涎欲滴,騎著自行車在南京城里晃蕩,五步一個烤鴨店,十步一個賣鴨脖的,快到飯點,不少鴨子店門口都是拍滿了長隊,南京人會熟練地說,斬(zan)半只烤鴨,來點鴨翅,或者說來個1/4前脯。
老板也會很熟練的把鴨子切好,順帶放上鴨脖一起過稱,下班回家的人不隨手提個烤鴨回去總是感覺少了點什么,最后,推薦幾家比較知名的鴨子店。陸家鴨子,在長虹路、水西門大街交叉口,生意太好,來晚了鴨子沒得買,想要買可以提前預定,他們可以真空打包,章云板鴨,在升州路上,門口經常排隊,另外,桂花鴨集團鹽水鴨、韓復興、綠柳居等品牌的鹽水鴨也不錯,都是包裝好的,可以直接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