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山西 > 臨汾市 > 飛虹塔,飛虹塔在什么地方

飛虹塔,飛虹塔在什么地方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0-26 22:26:56 編輯:臨汾本地生活 手機版

1,飛虹塔在什么地方

廣勝寺
洪洞廣勝寺
內測階段點不亮 等到奧運會就可以了

飛虹塔在什么地方

2,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寶塔是哪座塔

中國很多的古代建筑也給大家留下了比較深刻印象,比如中國現存的塔就有2000多座,并且種類也是非常多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也給很多人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而琉璃寶塔也是在所有的塔之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類型,并且整體的形象也是更加突出那么中國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巴塔是哪座塔呢?而且這一座塔有很多人都還是比較熟悉的,這座塔就是非紅塔,也是有很多人都特別喜歡旅游的一個地方,這座塔是始建于漢代之中,也是現在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寶塔,距離現在已經有了將近2000年的歷史,而這座塔也是中國境內19座佛舍利塔之一。也正是由于這座塔的歷史悠久,并且保存的非常完好,所以也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每年都會有很多的游客來到這個地方參觀,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也讓這座塔的知名度獲得了更好的提升,可以說這座塔整體的建造還是非常的精美,特別是游離形象更是非常的畢生,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也展現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建造能力。這一座塔不僅僅是有著非常高的歷史價值,并且也有著非常濃厚的文化價值,那么在這種情況之下,對于很多人產生的吸引力也是比較正常的了,相信從這座塔之中,我們也能夠看得出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并且能夠體現出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而古代的文化和現代的科技進行結合之后,也能夠更好的應用于現在的建筑行業之中,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精彩。我們也希望這一座塔能夠一直非常不錯的保存下來,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能夠為文化的輸出渠道,自己的作用和效果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人的喜歡,也才能夠讓這一座塔更受大家歡迎。

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寶塔是哪座塔

3,飛虹塔的介紹

飛虹塔位于山西洪洞縣東北部霍山的廣勝寺,始建于漢代,前身是阿育王塔。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現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塔平面八邊形,是有十三檐的樓閣式佛塔,高47.6米。除底層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由于其塔身五彩斑斕如雨后彩虹,故名“飛虹塔”。

飛虹塔的介紹

4,中國古代四大名橋四大名樓四大名亭四大名塔分別是什么

名橋 :趙州橋 洛陽橋 廣濟橋 霽虹橋 名樓 :黃鶴樓 岳陽樓 越王樓 鸛雀樓 名亭 :安徽滁州醉翁亭 北京陶然亭 湖南長沙愛晚亭 浙江杭州湖心亭 名塔 :嵩岳寺塔 千尋塔 釋迦塔 飛虹塔

5,飛虹塔有什么歷史流傳故事呢

從古到今,我國保留下來的古建筑也是多到數不勝數,各種精美的古建也成為了旅游景點,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去參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建造風格也有些不一樣的地方,這些古建為人們研究過去的建筑歷史提供了很大的作用,那些保留完好的也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就像今天要介紹的這座琉璃塔。飛虹塔是中國四大名塔之一,不論是在設計還是其他方面都屬于世界一流建筑,非常值得人們前來參觀。飛虹塔位于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是如今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五彩琉璃塔。在塔身上面鑲嵌著彩色的琉璃,在陽光的照耀下就像是如后的彩虹一般散發著美麗的光彩,所以叫做“飛虹塔”。飛虹塔的歷史能夠追溯到漢代,它的前身是阿育王塔,后到唐代發現寶塔身上出現了裂痕就將其重新修建,順便將名字改成了現在的。如今的飛虹塔是在明代修建的,總共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為了使寶塔更加牢固也是在上面加了好幾層的圍廊,等到清康熙地震的時候,飛虹塔安然無恙。飛虹塔總高47.6米,除了底部的木回廊外,其余的都是用青磚砌成的,而且整體呈現平面八邊形,每一層都有著向外突出的檐,遠遠望去感覺塔檐能連成一條直線。因為通身都是琉璃裝飾,所以在陽光下顯得金碧輝煌,它可以說是國內最精美的琉璃塔了,塔身上面還有著各種各樣精致的雕塑,美得非常不真實。如今人們對飛虹塔進行了妥善的維修和管理,而且對外開放成了旅游景點,若是喜歡參觀古老精美建筑的話,飛虹塔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每個來此欣賞過它的人大都對它有著極高的稱贊。而且這里還曾成為過電視劇的取景地,86版的《西游記》中《掃塔辨奇冤》就是在此取得景。除了飛虹塔外,國內其他三座名塔也值得一覽,大家有沒有去參觀過飛虹塔呢?你們覺得這座琉璃寶塔如何呢?歡迎在下方分享你的看法。

6,中國古代四大名塔

塔作為中國古代建筑之精品,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設計和技能。中國四大名塔分別是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不管從塔的設計,要求方面,都屬于世界一流建筑,是值得觀賞的建筑景觀。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 釋迦塔(山西應縣) 千尋塔(云南大理) 飛虹塔(山西洪洞)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7,國內最奇異的佛塔塔身自然形成彩虹帶哪座佛塔呢

我們在出門游玩的過程中,其實經常可以遇到很多神奇而有趣的事情。這不僅僅體現在一些非常知名的景區,還有可能出現在一些不經意間的游走之中。畢竟國內之風景,數不勝數,我們還不知道的事情也是浩如煙塵。今天筆者就和大家介紹這么一座佛塔。佛塔一般都是坐落在寺廟之中,那么在說佛塔之前自然要先來看看這座寺廟了。它就是位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之中的廣勝寺。在山西省內,其實洪洞縣本身就是一處非常知名的縣城。這并不是因為這座縣城的經濟發展有多好,而是因為這座縣城有著非常多有名有姓的景區。其中包括5A級景區洪洞大槐樹,大槐樹本身就是國內唯一一處祭祖尋根的民祭圣地。另外還有蘇三監獄、萬圣寺、溫家大院、興唐寺等很多景區。如果有機會,筆者還是建議能夠到這里游玩一番,肯定會有非同一般的收獲。廣勝寺這么一來在洪洞縣城內反而就沒有那么起眼了。但是不起眼只是相對來說,單獨拉出來的廣勝寺依然讓人贊嘆。該寺始建于東漢,也就是說寺廟已經有1900年的歷史了。期間多次改名最終在唐朝定名。寺廟本身就是一處滿含著漢朝、唐朝、元代和明朝各個朝代的建筑藝術之精華,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這座佛塔——飛虹塔。飛虹塔的名稱并不是隨便叫的。它的緣由也比較簡單,就是因為這座塔的塔身因為使用了青磚琉璃建造,所以經常會顯現出五彩斑斕的飽滿色彩,在一些特定的角度觀看的話,飛虹塔就如同雨后出落的彩虹一般。萬里大地中一處虹光在此處顯現,更是多了一分瑰麗和夢幻的色彩。飛虹塔在如今的古代塔類文物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首先它是中國四大名塔之一,其次它還是國內目前現存規模最大,并且也是保存最為完整、完好的琉璃寶塔。琉璃塔從明朝始建一直留存到現在,期間還在清朝年間經歷一次八級地震,但是飛虹塔絲毫無損,讓人贊嘆。13層逐級縮減,塔檐連線,精美不已。不過如今為了寶塔的維護和保護,游人們其實并不能上到塔內,只能從外面一窺全貌,但即便是這樣每年依然還是吸引到很多游人在這里駐足。

8,中國四大名塔是什么

中國四大名塔依次是: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1、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磚塔。2、千尋塔即云南大理三塔,始建于唐代南詔國時期,且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3、釋迦塔俗稱山西應縣木塔,始建建于遼代,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建筑。4、飛虹塔位于山西洪洞縣城北17公里的廣勝上寺,俗稱琉璃塔,始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年),后經歷代擴建、重建,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琉璃塔。
中國四大名塔:嵩岳寺塔、千尋塔、釋迦塔、飛虹塔。嵩岳寺塔 位于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世界地質公園中岳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于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筑群之一。千尋塔 聳立在云南大理縣城西北崇圣寺內。崇圣寺,是國內外聞名的南詔名勝之一,是一座建于六詔時的古剎。現在寺院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寺前三塔仍巍然屹立。千尋塔在三塔中最大,位于南北兩座小塔前方中間,所以又稱中塔。塔的全名為“法界通靈明道乘塔”,建于唐代南詔保和年間。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通體自上而下有兩重塔基和塔身。塔身16層,每層正面中央開券龕,龕內有白色大理石佛像一尊。釋迦塔 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中國中西部的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因其全部為木構,通稱為應縣木塔。塔總高67.31米,是中國現存唯一的純木構大塔。飛虹塔 矗立在山西洪洞縣東北17公里的霍山之巔。廣勝寺,始建于公元147年;唐代宗大歷四年(769年),汾陽王郭子儀奏請重修,始改現名。廣勝寺分上、下二寺,相距里許,共有殿堂11座。現存建筑為元、明兩代興修重建。整個佛寺,以琉璃寶塔最為著稱.上寺的琉璃寶塔為飛虹塔,是國內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該塔始建于漢,屢經重修,現存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的。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年),京師大慧和尚又于飛虹塔的底層加建了一圈回廊,遂成今日之規模。

9,還有哪些著名的塔沒有進入煙標

凌霄塔,位于河北正定隆興寺之西大眾街北側原天寧寺內,因巍峨高崇而得名。又因塔身多系木結構,故俗稱木塔。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間(公元860—874年中),于1981年落架重修。曉曦塔,現已改成小溪塔區名,清曾名新興鋪。1970年縣駐地遷此置城關鎮。1981年改今名。邵陽東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后毀。清道光十四年(1834),邑人謝承蒔在舊址重建,因戰事修至四級而止。清同治元年(1862),其子謝永鍔經三年續建而成。與塔東相隔20余米有一禪寺,俗稱東塔庵,和塔同期建成,庵由女尼住持。內供如來佛、觀世音等塑像,為市內著名佛教場所。繩金塔,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繩金塔街東側,原南昌城進賢門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間(公元904~907年),相傳建塔前異僧惟一掘地得鐵函一只,內有金繩四匝,古劍三把(分別刻有“驅風”、“鎮火”、“降蛟”字樣),還有金瓶一個,盛有舍利子三百粒,繩金塔因此而得名。自唐代始建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 歷史 ,素有“水火既濟,坐鎮江城”之說,是南昌人的鎮城之寶。常熟方塔為原崇教興福寺塔,原名崇教寶塔,俗稱方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建寺基,咸淳間(1265—1274年)僧法淵撤遺重建,高九級。后經明洪武八年(1375年)、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1986年、1998年等14次大修,歷700余年保存至今。 泰塔,又名旬邑寶塔,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 體育 場北面。建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高53米,直徑12米,建筑面積144平方米,結構為樓閣式青磚塔,塔內有旋轉木質樓梯可至塔頂。寶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 歷史 名城延安的標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筑。鳳鳴塔位于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古城河內的鳳鳴公園東南角,為豐縣標志性建筑。舊塔原址在老 體育 場西南角(今鳳鳴金街與新 體育 場交界路口)鳴鳳塔位于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龍舟坪鎮龍舟坪村,清代石塔。清同治二年(1863)至四年(1865)知縣景匯、陳維模率鄉紳劉文源、方可儒、李芹芳、李植達等人修建。八角七級樓閣式,通高27.5米,塔基邊長4米。塔門面南,拱形,高2.2米,門額嵌楷書“鳴鳳塔”石匾。二層以上每層交錯設二拱門,余壁設龕浮雕坐佛。該塔設計精巧、風格獨特,佛像雕刻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肖金塔位于慶陽市西峰區肖金鎮街道中心,建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為八角七級仿木構樓閣式磚塔,原為七層,高30.18米,現存六層,高21.75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剎三部分組成。塔身每面有磚制仿木斗栱、上承疊澀出檐,檐口做出飛檐、滴水,無瓦件蓋頂,檐上施平座和欄桿。造型和結構上體現了宋代建筑特征,是宋代建筑與磚雕藝術結合的體現,對研究西北地區磚石結構建筑有重要價值。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向陽湖鎮寶塔村額敏塔,全稱為額敏和卓報恩塔,又稱蘇公塔,當地維吾爾群眾稱之為吐魯番塔,高高矗立于吐魯番市區東南2公里處,是新疆現存最大的古塔,也是我國百座名塔中唯一一座伊斯蘭風格的古塔。大雁塔位于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后加蓋至九層,再后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后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小雁塔位于唐長安城安仁坊(今陜西省西安市南郊)薦福寺內,又稱“薦福寺塔”,建于唐景龍年間,與大雁塔同為唐長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標志。小雁塔是中國早期方形密檐式磚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層,現存13層,高43.4米,塔形秀麗,是唐代佛教建筑藝術遺產,佛教傳入中原地區并融入漢族文化的標志性建筑。鐘祥文峰塔,又名文風塔、白乳高僧塔,坐落在湖北省鐘祥市郢中鎮古城東西隅的龍山之顛,始建于唐僖宗廣明初年。據載:“塔在彌勒院(龍山報恩寺前身),昔黃巢戮一僧,刀方加,白乳流出,巢異之。邦人敬禮,累土為浮圖。”文峰塔是山城漢陰的象征,是百多年來滄桑變遷的 歷史 見證。文史記載:“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籌資興建,次年落成,筑于明城墻東南角隅垣上,是當時縣令及地方紳士為“文出臥龍”而捐資所修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古城內西北隅,高38.65米,周長40米,因塔建于天寧寺內,原名天寧寺塔;又因位于舊彰德府文廟東北方,作為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征,故又稱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已有一千余年 歷史 。塔分五層八面。浮屠五級上有平臺,下有券門,每層周圍有小園窗。塔坐落在一個高達二公尺的磚砌臺基上。具有上大下小的特點。由下往上一層大于一層,逐漸寬敞,是傘狀形式,這種平臺、蓮座、遼式塔身、藏式塔剎的形制世所罕見。江蘇淮安文通塔,原名尊圣塔,巍然屹立于淮安古城西北隅運河之畔、勺湖之濱的“文通塔苑”內,古樸而又莊嚴,是富有佛教風格的古典建筑。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08年),距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 歷史 。唐中宗李顯令楚州這僧伽大士(圣僧)建造“龍興萬壽禪寺”,并造“尊圣塔”一座。因旁有晉代的文通寺,故后改名為“文通塔”。萬壽寶塔在荊州市沙市區西南之荊江大堤象鼻磯上。此塔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動工,嘉靖三十年建成。為當年襲爵于江陵的遼王朱憲尊其母毛太妃之命為嘉靖皇帝祀壽而建,其后,間有修葺。此塔為樓閣式塔,磚石結構,八角七級,高40余米,下設高大石座,座上嵌扛塔力士,頂施葫蘆形銅鎏金塔剎,內藏毛太妃手抄《金剛經》。萬佛塔又名插花塔、興化寺塔、慈氏寺塔(因為此處宋代有興化寺,元代有慈氏寺),俗稱“蒙城磚塔”。萬佛塔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城內東南隅,始建于宋崇寧元年(1102年)。整座塔為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塔底周長24米,直徑8米,因塔體內外鑲嵌佛像八千余尊而得名。塔東側有寺,名興化寺,故最早塔名叫興化塔。 青松嶺森林公園位于勃利縣南處的通天一林場內,長白山系完達山支脈,一九五六年建立。公園內山巒起伏,坡短而陡。青松嶺制高點有三十二米高的通天塔,北有一座八十二公頃的通天水庫,一九九二年被列為省級森林公園。桃花塔位于花鄉煙墩寨山上,在風水學上,稱為“五虎抓羊”之地。塔高十六點八米,錐形,六角重檐,共七層。由下而上,一二層為條石砌成,其余各層為磚砌。從第二層起,各層每邊均置有一雕刻著花紋的方形漢白玉。塔身外檐有斗拱,塔頂有一茶樹,葉茂色翠,別有情趣。桃花古稱桃花店,是紅安縣城 歷史 最為悠久的鄉鎮之一。桃花塔是桃花店的象征,塔形簡潔美觀。為古黃安(今改稱紅安)八大景觀之一。雙塔最初名為文宣塔,在太原東南郝莊村南,雙塔腳下的寺廟稱永祚寺。因為雙塔突出,猶如兩根擎天巨柱,所以習慣稱雙塔寺。雙塔最初名為文宣塔,雙塔腳下的寺廟稱永祚寺。在河南安陽縣城西南30公里的寶山東麓,原有一座北朝東魏時的著名古剎——寶山寺。據現存碑文記載:寶山寺"肇自魏武定四年(546年),道憑法師創建……"。今寺已廢,唯北齊建造的道憑法師塔尚完整保存。道憑法師塔是東西并列的兩座石塔,位于寶山寺舊址西側的臺地上,皆南向,相距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開元寺內寺南向,又名東西塔,塔在大殿前分列東西,西塔名仁壽塔,南宋嘉熙元年(1237)建;東塔名鎮國塔,南宋淳祐十年(1250)建。雙塔相距約200米,對峙在大殿前,與大殿鼎足而立,是城市的重要景觀位于無錫的錫惠公園內。早在明初,錫山即有石塔,后毀。靖元年(1522),顧懋章父子復建石塔;至萬歷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層磚塔,由常州知府施觀民題名“龍光塔”,王仲山書額,屬振興文風的風水塔。齊云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始建于東漢永平年間,金代重修。齊云塔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筑遺存之一。連珠塔位于恩施城東的五峰山。山峰如五珠相連,間而不斷,因此又名連珠峰。連珠首峰上建有寶塔一座,因山得名,叫連珠塔,建成于道光11年(1831年),已有150多年的 歷史 。龍門塔,又名魁星塔,位于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龍門街道龍門東路6號。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塔為六面三層,樓閣式磚塔,高9米。花崗巖基座,白灰飾面。底層開拱形門3個;二三層各開4個圓窗。塔原有木橋與兩岸相通。塔于1981年倒塌,現塔為1985年重修。新建磚塔有架設水管的水泥橋與兩岸相通,上鋪有水泥板供游人來往。龍門塔是古時龍巖的一道重要門戶,為古龍巖縣城的地理標志建筑。鐵塔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北門大街鐵塔公園的東半部,始建于公元1049年(北宋皇祐元年),是1961年中國首批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之一,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鐵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層,因此地曾為開寶寺,又稱“開寶寺塔”,又因遍體通徹褐色琉璃磚,混似鐵鑄,從元代起民間稱其為“鐵塔” [1] ,在900多年中,歷經了37次地震,18次大風,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白塔所在地方,是遼金元三代的豐州城址,位于呼和浩特市東郊17公里處的白塔村。原為遼代豐州古城內一座佛教寺院中的藏經塔。塔高55.5米,為八角七層樓閣式的磚木塔。是我國現存遼塔中最精美的一座,建于1049年。該塔創建至今已有930余年,但仍基本保存完整。遼寧境內古塔共97座,其中遼塔39座,元塔1座,明塔10座,金塔9座,清塔14座,鞍山千山金、元、明塔林1處16座,錦州靈山寺遼至清塔林1處7座,未斷代1座,遼代古塔主要分布在遼西地區。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五塔寺原名“真覺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長河北岸,創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寺內高石臺上有五座小型石塔,五塔寺金剛寶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釋迦牟尼得道處迦耶山寺所建的紀念塔)形式的佛塔。淶源縣的標志性建筑“興文塔”始建于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據史料記載,明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僧道兩家共同主持對此塔進行了維修。振風塔,坐落于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振風塔位于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沿江東路北側,瀕臨長江。安慶振風塔從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開始興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建成,是長江沿岸古塔之一保俶塔是一處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傳統古建筑。 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寶石山上,又名保叔塔、寶石塔、寶所塔、保所塔。據載,于五代后周年間(948年-960年),吳延爽始建之,為九級。北宋咸平年間(998年-1003年),和尚永保師叔,簡稱“保叔”,募緣十年,進行重修,改為七級。歷代曾多次修建,現在的實心塔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按照古塔原樣修葺的。1997年更換朽壞塔剎重新修葺,此后,保俶塔一直保持完好至今。紫水塔位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司馬光東路,始建于明末,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通高27米。它是古老光山的一個重要標志,人們常用"紫水弦山"來象征光山縣。飛虹塔位于山西洪洞縣廣勝寺,是國家第一批重點保護文物 。是五座佛祖舍利塔和中國現存四座古塔之一,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留有工匠題款、最大最完整的五彩琉璃塔 。始建于漢代,前身是阿育王塔。現塔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歷時12年建成。嵩岳寺塔位于登封縣城西北,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 1470年的 歷史 ,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 形密檐式磚塔。澄城精進寺塔又名寶塔,是一座古建筑,屬于陜西名塔。座落在澄城縣東大街文化館院內,因建于原精進寺院內而得名哥倫布于一四九二年駕駛圣塔瑪利亞號橫渡大西洋在美洲對塔瑪利亞島發現了煙草。跟塔沒毛關系,沾個邊說個事。

10,南京有哪些著名的塔

南京事實應該有著名的塔:牛首山宏覺寺塔.靈谷塔.三藏塔.方山定林寺塔.諾那塔.和平公園還都塔.高淳保圣寺塔 .棲霞寺舍利塔.溧水永壽寺塔
中國十大名塔 1 山西飛虹塔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一座小山頂上的廣勝上寺廣勝寺內,重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間(1515~1527),為磚砌樓閣式塔,八角十三層,通高47米。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壓縮,形如錐體。塔身用磚砌,外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燒制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欄桿、花罩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把塔身裝飾得壯麗多姿,金碧光輝。塔底層設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處突出一間二層屋。底層塔心室內有非常華麗的琉璃藻井。飛虹塔輪廓線不是魏晉隋唐以來常見的柔和的拋物線,而是一條直線,比較僵直,但鋪滿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應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 2 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于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高低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種密檐情勢在南北朝期間也是少見的。該塔不僅以其奇特的平面型制而馳名,而且還以其精巧的體形輪廓而著稱于世。全部塔室高低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臺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剛勁宏偉,輕快秀麗,建筑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余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至今保存完好,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筑工藝之高妙。嵩岳寺塔無論在建筑藝術上,還是在建筑技巧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3 大理千尋塔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濱,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現寺已無存,塔卻依然矗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區產生大****,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華里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4 應縣釋迦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佛宮寺建于遼代, 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鐘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 明清改制,惟遼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 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 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 建筑。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對木塔進行考核研究,1935 年實地測繪,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補測考核,古 建研究專家陳明達編著了《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國民共和國 ****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位。 5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建于唐代,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位。為玄奘****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差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回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巧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批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代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記性建筑,也是馳名中外的勝跡。 6 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蘢。雷峰塔相傳是吳越王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為雷峰塔。原塔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 7 蘇州虎丘塔 世界馳名的虎丘塔在蘇州西北七公里處,高高矗立于風景幽雅的虎丘山巔,是蘇州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塔,由于作風與同一時代建的杭州雷峰塔類似,被譽為江南二古塔。被喻為中國比薩塔。 8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結構部分。1961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位。 9 蘇州報恩寺塔 又稱北寺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內北部偏西報恩寺中(國民路652號),又稱北寺塔。塔高9層(76米),占地1.3畝。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掩護單位。 報恩寺俗稱北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報恩寺塔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傳始建于三國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時建有11層塔,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中復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寶塔,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筑于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重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為大街的對景。 10 開封鐵塔 鐵塔位于河南省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她以高深絕妙的建筑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苗條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塔”。

11,中國著名的塔有哪些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陜西西安大雁塔 寧夏青銅峽108塔古塔群 山西應縣木塔 浙江杭州六和塔 山東歷城四門塔 北京妙應寺白塔 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 北京昌平縣居庸關過街塔 河南登封縣嵩岳寺塔 陜西西安小雁塔
中國十大名塔   1 山西飛虹塔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一座小山頂上的廣勝上寺廣勝寺內,重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間(1515~1527),為磚砌樓閣式塔,八角十三層,通高47米。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壓縮,形如錐體。塔身用磚砌,外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燒制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欄桿、花罩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把塔身裝飾得壯麗多姿,金碧光輝。塔底層設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處突出一間二層屋。底層塔心室內有非常華麗的琉璃藻井。飛虹塔輪廓線不是魏晉隋唐以來常見的柔和的拋物線,而是一條直線,比較僵直,但鋪滿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應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   2 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于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高低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種密檐情勢在南北朝期間也是少見的。該塔不僅以其奇特的平面型制而馳名,而且還以其精巧的體形輪廓而著稱于世。全部塔室高低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臺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剛勁宏偉,輕快秀麗,建筑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余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至今保存完好,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筑工藝之高妙。嵩岳寺塔無論在建筑藝術上,還是在建筑技巧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3 大理千尋塔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濱,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現寺已無存,塔卻依然矗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區產生大****,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華里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4 應縣釋迦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佛宮寺建于遼代, 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鐘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 明清改制,惟遼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 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 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 建筑。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對木塔進行考核研究,1935 年實地測繪,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補測考核,古 建研究專家陳明達編著了《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國民共和國 ****頒布為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位。   5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建于唐代,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位。為玄奘****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差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回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巧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批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代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標記性建筑,也是馳名中外的勝跡。   6 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原建造在雷峰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凈慈寺前。雷峰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脈,瀕湖勃然隆起,林木蔥蘢。雷峰塔相傳是吳越王為慶祝黃妃得子而建的,故初名“黃妃塔”。但民間因塔在雷峰之上,均呼之為雷峰塔。原塔共七層,重檐飛棟,窗戶洞達,十分壯觀。   7 蘇州虎丘塔   世界馳名的虎丘塔在蘇州西北七公里處,高高矗立于風景幽雅的虎丘山巔,是蘇州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塔,由于作風與同一時代建的杭州雷峰塔類似,被譽為江南二古塔。被喻為中國比薩塔。   8 杭州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始建于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宣和五年,塔被燒毀。南宋紹興二十四年重建,清光緒二十五年重修塔外木結構部分。1961年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掩護單位。   9 蘇州報恩寺塔   又稱北寺塔,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內北部偏西報恩寺中(國民路652號),又稱北寺塔。塔高9層(76米),占地1.3畝。該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掩護單位。   報恩寺俗稱北寺,是蘇州最古老的佛寺,距今已1700多年。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公元238-251年),相傳是孫權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古稱通玄寺。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改為開元寺。五代北周顯德年間(公元954-959年)重建,易名為報恩寺。   報恩寺塔是中國樓閣式佛塔,傳始建于三國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時建有11層塔,北宋焚;元豐(1078~1085)年間重建為9層,南宋初建炎四年(1130)在宋金戰中復毀;南宋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層寶塔,現存北寺塔的磚結構塔身就是構筑于當時的原物。塔身的木構部分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此塔曾刻入南宋紹定四年(1229)的《平江圖》碑中。塔正當平江(即今蘇州)最重要的南北向大街北端,成為大街的對景。   10 開封鐵塔   鐵塔位于河南省開封城內東北隅鐵塔公園內。她以高深絕妙的建筑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苗條身姿而馳名中外,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塔”。
西湖的雷峰塔,凌霄塔、延安寶塔。

12,國內保存最好歷史最久的塔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于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種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間也是少見的。  該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型制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于世。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該塔位于登封縣城西北約6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內,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歷史。 嵩岳寺塔上下渾磚砌就,層疊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內為樓閣式,外為密檐式,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多角形密檐式磚塔。總高41米左右,周長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邊十二角形,中央塔室為正八角形,塔室寬7.6米,底層磚砌塔壁厚2.45米,這樣的十二邊形塔在中國現存的數百座磚塔中,是絕無僅有的。同時,這種密檐形式在南北朝期間也是少見的。  該塔不僅以其獨特的平面型制而聞名,而且還以其優美的體形輪廓而著稱于世。 整個塔室上下貫通,呈圓筒狀。塔室之內,原置佛臺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繞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剛勁雄偉,輕快秀麗,建筑工藝極為精巧。該塔雖高大挺拔,但卻是用磚和黃泥粘砌而成,塔磚小而且簿,歷經千余年風霜雨露侵蝕而依然堅固不壞,至今保存完好,充分證明我國古代建筑工藝之高妙。嵩岳寺塔無論在建筑藝術上,還是在建筑技術方面,都是中國和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 千尋塔 中國的古塔到處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卻為數極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聞名中外。 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濱,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現寺已無存,塔卻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區發生大地震,城內外房屋幾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 華里的三塔,卻安然無恙。 大塔又名千尋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磚塔,共有16層,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樓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頂四角各有一只銅鑄的金鵬鳥,傳說用以鎮壓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頂向東眺望,洱海勝景盡入眼底。現在樓梯已壞,游人已不能登上塔頂了。塔前照壁上鑲有大理石鐫刻“永鎮山川”四字,字體蒼勁有力。 分立在大塔兩側的南、北兩小塔,是一對八角形的磚塔。 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關于三塔的修建年代,說法頗多,一般公認千尋塔建于唐代南詔國時期。前幾年在修塔時,取塔內的木料進行碳性放射年代測定,建塔的年代又遠于唐代,但就其修建三塔的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看,只有在南詔晚蜞遙開成年間方有可能。南、北二塔是在大塔修好后增修的,大約建于宋徽宗時。 由于三塔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1975年維修三塔時,把千尋塔外表的貼磚拆去,又在塔身的隱蔽部位加了鋼箍,對裂縫灌了水泥漿,使古塔得到加固,又修復了塔剎,使它恢復了明代以前的原貌。 ●釋迦塔 中國遼代高層木結構佛塔。在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隅佛宮寺內。因塔內供釋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 制構件疊架而成,所以俗稱應縣木塔。佛宮寺建于遼代, 歷代重修,現存牌坊、鐘鼓樓、大雄寶殿、配殿等均經 明清改制,惟遼清寧二年(1056)建造的釋迦塔巍然獨存, 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曾予加固性補修,但原 狀未變,是世界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結構高層塔式 建筑。1933年中國營造學社對木塔進行考察研究,1935 年實地測繪,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補測考察,古 建研究專家陳明達編著了《應縣木塔》。1961年中華人 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立體造型 塔為平面八角形五層六檐樓閣式,總高 67.31米。塔身矗立在一個大型磚石基座之上,基座分兩 層,下層方形,上層八角形,高 4.4米。該塔每層之間 平座內設一級暗層,致使塔身實為 9層。附階周匝,正南 面辟門,塔底層直徑 30米。2層以上皆設斗□挑出平座 鉤欄。每層柱間裝隔子門。各層柱頭上施斗□懸挑塔檐, 檐上覆蓋布筒板瓦,頂層為八角攢尖屋面。鐵制塔剎雄 偉壯觀,瑰麗精巧。  結構 塔身構造是逐層立柱,柱間額貫聯,縱橫 施以梁枋,其間有斗墊托,夾層撐設斜材,自下至上 逐層疊架而成。每層隨塔身內外設柱子兩周,遂致各層 構成塔室、圍廊和平座。每面分隔 3間,有門額、立頰、 地□結成框架穩固柱身,圍廊繞塔室形成八面排列的桁 架。各層外檐柱上下之間的銜接,有斗和草承托,上 層柱根較下層柱向內收進半徑,既可形成塔身外觀輪廓 收分的曲線美,又可保持上下層柱的穩定。塔身斗□依 其部位、結構和形狀分類,達54種之多,可謂集中國古 代建筑斗之大成。  塔身梁架是承重塔體荷載的骨架。1~4層外槽用乳 和草乳內外貫固,內槽南北向用六椽兩道,各角抹角一根,兩根六椽之間用三縫足材枋相聯,兩六 椽當心又施一單材枋順連接。平座夾層外槽設承重 枋和草乳直角相交,當心立柱,兩向設有斜撐,枝樘 固濟。第 5層梁架是塔頂結構,外槽有乳和草乳,上 置方墩承平。內槽南北向用六椽和六椽草,其上 方木墩墊架四椽、承椽枋、抹角和平梁,鑄鐵剎桿 插入其中。六椽之間施八角攢尖藻井。  塔剎系鐵鑄部件組合而成。剎下磚砌蓮臺式基座。剎 高9.91米,有仰蓮、覆缽、相輪、露盤、仰月及寶珠等。 8條鐵鏈系于戧脊下端,久經風雨,完好無損。  塑像與壁畫 塔內各層均有塑像,底層釋迦如來坐 像高11米,內槽四周繪有壁畫,南北門楣橫披板上遼畫供 養人像技法尤精。底層內槽上部置頂式平綦藻井,布 列纖巧,是遼代小木作中佳品。 2層佛壇方形,上塑一 佛二菩薩; 3層佛壇八邊形,壇周束腰鏤刻精細,壇上塑四方佛;4層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5層塑一佛八大菩薩。 各像比例適度,面相俊逸,從造型風格分析,當是金明 昌年間“增修益完”時塑造。 ●飛虹塔 飛虹塔在山西洪洞縣一座小山頂上的廣勝上寺廣勝寺內,重建于明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間(1515~1527),為磚砌樓閣式塔,八角十三層,通高47米。外形輪廓由下至上逐層收縮,形如錐體。塔身用磚砌,外鑲黃、綠、藍三色琉璃燒制的屋宇、神龕、斗拱、蓮瓣、角柱、欄桿、花罩及盤龍、人物、鳥獸和各種花卉圖案,把塔身裝飾得絢麗多姿,金碧輝煌。塔底層設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處突出一間二層屋。底層塔心室內有非常華麗的琉璃藻井。飛虹塔輪廓線不是魏晉隋唐以來常見的柔和的拋物線,而是一條直線,比較僵直,但鋪滿全塔的琉璃貼面反映了山西民間高超的琉璃燒造技藝。 塔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設計十分巧妙,為我國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臨汾盆地八級地震,此塔安然無恙。
文章TAG:飛虹塔飛虹塔什么地方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邑县| 宣恩县| 绵阳市| 金平| 屯门区| 仪陇县| 庆云县| 凤翔县| 碌曲县| 开原市| 巴林左旗| 宜宾县| 繁昌县| 东光县| 澄城县| 分宜县| 绥中县| 郴州市| 苏尼特右旗| 九龙坡区| 罗江县| 德惠市| 仪陇县| 乌苏市| 许昌县| 扶余县| 自贡市| 蒲江县| 浪卡子县| 苏州市| 锦屏县| 石景山区| 宜都市| 桑日县| 喀喇沁旗| 通渭县| 巴彦淖尔市| 永嘉县| 上犹县| 屯门区|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