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首都北京處于河北省的包圍之中,直轄市天津也在河北省的包圍之下。濟南自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設立濟南國起,就是山東境內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那以后直到近代,只要在山東設立一級行政單位,首府幾乎一定會選擇在濟南府,明代設立行省之初省會在青州府,是因為此前紅巾軍在山東的最高長官毛貴、陳糅頭都以青州府(當時叫益都城)為大本營(當時濟南在元朝手里),他們失敗后,元朝又在益都設立前敵總司令部(山東東西道宣慰使,主官為普顏不花),因此明軍主將徐達三路攻打山東,益都是主要目標,而且益都也的確早于濟南被明軍攻占,因此順理成章在山東行省成立之初成為首府。
1、山東省與河北省分離以后,山東的省會,為何選擇了濟南?
中國出現行省這一級行政區劃始于金朝的行尚書省,至元代的行中書省趨于完備。但金朝“行尚書省”并未普遍、固定設立,元代的行中書省共有10個(臨時設置的不算在內),但山東偏偏不在任何行中書省管轄范圍內,而是和河南、河北等地一起稱作“腹里”,歸尚書省直接管轄,相當于一個特大號的“首都特別行政區”,明代朱元璋因為集權需要,先后廢除宰相制和中書省,順理成章地也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在省一級設立管理行政的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刑事的提刑按察使司,和管理軍隊事務的都指揮使司,至明朝滅亡時全國固定保留了13個省。
清代沿襲了明代的行省體制,在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之上設立巡撫和總督,統管一省事務,同時降低都指揮使的地位,在省內設立提督統管軍務,山東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第一次設省,即山東等處行中書省,下轄濟南、青州、濟寧、東平、東昌、萊州5個府,和淄川、泰安、曹州、冠州、恩州、濮州六個直隸州,當時的首府并非濟南,而是青州。
但洪武九年廢除行中書省、改立三司時,首府就改在了濟南,清順治元年(1644年),在明代山東境內設立山東巡撫和登萊巡撫,分別管理山東省內陸和膠東半島,首府分別為濟南府和登州府,但順治九年(1652年)就撤銷了登萊巡撫,自此山東省內只有一個省級行政單位,首府也固定在濟南至今。濟南自漢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設立濟南國起,就是山東境內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那以后直到近代,只要在山東設立一級行政單位,首府幾乎一定會選擇在濟南府,明代設立行省之初省會在青州府,是因為此前紅巾軍在山東的最高長官毛貴、陳糅頭都以青州府(當時叫益都城)為大本營(當時濟南在元朝手里),他們失敗后,元朝又在益都設立前敵總司令部(山東東西道宣慰使,主官為普顏不花),因此明軍主將徐達三路攻打山東,益都是主要目標,而且益都也的確早于濟南被明軍攻占,因此順理成章在山東行省成立之初成為首府,
但“濟南才是山東首府”的觀念深入人心,待9年后行省改為三司,首府也就自然更換為濟南,且至今也沒有變過。近幾十年來膠東半島上的青島蓬勃發展,從人口上論超過濟南,成為半島最大城市,但青島直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才設立了第一個中國自己的行政建制單位——青島特別市,在明、清兩代連最小的正式行政建制——縣都還不是,且僻處膠東半島一隅,作為省會,至少不便發揮行政中心的應有職能,
2、如何評價河北省的地理位置?
河北省的位置,說好也好,說不好也不好,各有利弊,一個河北人的客觀分析如下。首先,首都北京處于河北省的包圍之中,直轄市天津也在河北省的包圍之下,河北不是一個面積很大的省份,卻可以涵蓋兩個中國經濟發達的城市,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但是河北的經濟卻因為這個原因不是很發達,最近在建的雄安新區不知道能不能給河北的經濟帶來轉機,
第二,河北省簡稱是“冀”,占據著燕趙大地,自古以來就是邊防的要道。北面有秦皇島山海關長城,阻擋了多少匈奴的入侵,還有承德避暑山莊,這都是皇帝臨幸的寶地,明朝朱棣遷都北京,還不是為了抵御北方敵人。北方的少數民族入侵,多是通過河北才能打入中原,可見河北在邊防要道上的重要地理位置,第三,河北的地形多樣,有沿海的秦皇島滄州也有處于華北平原的石家莊邯鄲。
河北也多山,北邊的燕山偏南部分的太行山,都給河北的景色增添了一份光彩,但是也有一部分地形的原因,導致河北的霧霾嚴重,如下是2017城市污染排行榜:1邢臺131.42保定127.23石家莊122.64邯鄲114.25衡水107.66德州1067菏澤100.68聊城99.89廊坊99.310唐山98.4從中可以看出,全國污染前十的城市中河北省占了7個,并且污染的前五名都是河北的城市,這跟地形和地理位置的關系很大,河北的污染治理還是任重而道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