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軍圍攻邯鄲,倘若邯鄲失守,趙國就完了,趙人就要做亡國奴了。邯鄲之戰,是秦國損失近三十萬軍隊,使他推遲了統一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中雖然秦國勝利了,但也損失了一半的國內積糧,況且秦昭襄王的命令使士氣大跌,此時的秦軍已經無力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了。
1、秦國贏了長平之戰,為什么又輸了邯鄲之戰呢?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為什么次年能在邯鄲之戰中大勝秦國?長平之戰是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以趙國四十萬軍士被坑殺結束,四十萬大軍啊,戰后趙國的成年男子所剩無幾,真是到了亡國滅種的時候了。而長平之戰中秦軍將領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白起,據史料記載,白起贏了長平之戰后欲乘勝追擊,想一舉滅掉趙國,可當時的秦王是秦昭襄王,沒有秦始皇那樣的氣魄,他命令白起班師回朝,
這道命令使本來士氣大振的秦軍滅了心頭為國報效的火焰,秦軍士氣也跌到谷底,白起也不能違抗王命,再怎么不愿意他還是率兵回國了。其實這都是范雎向秦王進讒言,才是秦國錯失了一個滅掉趙國的大好機會,當時是戰國年代,我們都知道戰國有七雄,在秦國和趙國掐架的時候,其他幾個國家也在隔岸觀火,等著坐收漁翁之利。而長平之戰中雖然秦國勝利了,但也損失了一半的國內積糧,況且秦昭襄王的命令使士氣大跌,此時的秦軍已經無力攻破趙國都城邯鄲了,
而長平之戰趙國軍隊損耗更多,更沒有兵力去主動出擊,只能轉為防守城池。這個時候魏國、楚國和趙國開始謀和了,想趁著秦軍元氣沒有恢復的時候出擊,秦王得知后自然是大怒,這個時候他才想要再去攻打趙國出口惡氣,可偏偏這次老天爺沒有站在秦國這邊,因為秦國大將白起生病了,秦王沒辦法只能派王陵做主帥,但此時的趙國完全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對秦國的仇恨值也是異常的高,想跟秦國拼個魚死網破。
而秦軍進攻也不順利,攻打邯鄲五個月仍未破,不過此時的邯鄲城里也是彈盡糧絕,但趙軍依舊不投降,非常的頑強。此時在邯鄲城外駐防的兩萬秦軍又被趙軍包圍了,誓死跟秦軍戰到底,而秦軍被包圍,糧草也耗盡了,突圍無望,于是就全軍投降了趙國。后來趙、楚、魏三國聯軍乘勝進攻汾城,秦軍本來士氣就不振,自然是失敗了,只得撤到河西,
2、長平之戰后,秦國為何遲遲攻不下邯鄲?
長平之戰秦趙打了三年最后才以秦國的勉強勝利贏下了,趙國則損失了45萬精銳,就以當時的國力來說,一個國家損失45萬軍隊,可以說是要滅國了。如果這個時候秦國趁機攻占趙都邯鄲,滅亡趙國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但是秦國缺偏偏敗了,而且還是慘敗,損失了大約30萬的秦軍主力。為什么秦國打不贏一個已經到滅國邊緣的趙國呢?首先就是失去了戰機,先看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九月趙軍全部被圍46天之后,突圍失敗最后全部被坑殺,
而邯鄲之戰是在公元前259年10月,秦王才派王陵攻趙,這時候已經過去了一年了,當時白起是建議秦昭襄王一舉拿下邯鄲的。但是秦昭襄王沒有聽,這個時候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戰機,其次就是不是白起統帥啊,白起由于拒絕領軍出征被賜死了,這時候是王陵統帥,白起就不說了,一生無敗績。如果一開始秦昭襄王聽從白起的建議,直接攻打邯鄲,白起領軍,邯鄲城破那就是遲早的事了,
秦國失去了白起,而趙國守城的卻是廉頗,廉頗本來就以守著稱的。然后就是這畢竟是滅國之戰啊,秦國畢竟攻打的是趙國的都城,一旦邯鄲城破可能就代表了趙國滅亡了,那么這個時候趙國上下所有的人都會萬眾一心。在后來的趙王親自登上邯鄲城指揮戰斗就看出來了,即使被圍三年,趙國軍民也沒有一個人投降。就足以看出來在這場戰爭中趙國的決心了,
而秦國呢,畢竟是去滅人家的,對于這些士兵來說首先就是心里上有壓力,其次就是可贏可輸的。還有就是其他國家已經反應過來了,長平之戰之前秦趙可是兩個超級大國,這些國家都希望秦趙兩敗俱傷的,所以沒有出手,但是趙國長平戰敗,如果這個時候讓秦國占領了趙國,那就是兩個超級大國合并,這些國家死的更快,所以這個時候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讓秦國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