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魯仲連的老師徐劫、孟子的弟子徐辟、東海貧婦徐吾、著名的美男子徐公,都是齊國人,這說明先秦時期今天的山東地區是徐人的主要分布區。在中國歷史上,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壓天工的漆器工藝、義理情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精彩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凝聚著楚氏后裔的聰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1、你的先輩是從哪里遷入四川的?
湖廣填川時,大多數遷徙到四川的人,必須先到湖北麻城縣孝感鄉集合,然后再由官府登記分配,就像是一個移民中轉站,所以,大多數的川人都以為祖上來自麻城孝感,其實未必!歷史上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之說!潼南塘壩王氏家族(含周邊遂寧、安岳、大足、銅梁、合川的部份王氏)的字輩:一仲國正大,文學啟洪先;祖宗維澤裔,永世胤朝元。
自1744年始修入川族譜,一仲兩輩實未入川,因當時各方面條件簡陋,況且文化有限,所修族譜甚簡,再則年久失修、族譜殘缺,曾誤傳是“三槐堂王氏”,而2015年重修族譜時經專業小組人員去鄂湘贛實地走訪查譜考證,核實屬“廬陵太原王氏-贛湘王氏”。祖居太原,唐僖宗中和年間(約在公元883年)從山西太原經蜀入贛,初居廬陵(今江西吉安),
后代某支在“江西填湖廣”時西遷湖南邵陽,清康熙癸未年(公元1730年),二十七世祖國璽、國銘、國璉及堂兄弟國治從湖南寶慶邵陽仁鳳都經湖北麻城孝感徒居入川,國璽、國銘、國璉落業于潼川府遂寧下安里(即今重慶潼南塘壩),鼎足而居,后代人丁繁茂,在川渝開枝散葉,有遷居于云貴湘鄂粵贛皖者;國治落業于安岳龍臺。重慶湖廣會館有族譜可查,
2、西充“何”姓是哪里遷來的?
據去年在綿陽市檔案館發現珍藏的清嘉慶年編寫的《廬江郡墓誌》記載,西充縣的何姓先祖何本根于北宋初年(公元960年前后)從山西省太原府交城縣白相村(現山西省交城縣洪相鄉洪相村)遷入西充縣東太鄉響堂堡村。大量資料表明,其后人除分布在東太鄉本土外,還有金泉、太平、仙林、鳳和鄉太保山村、高院鎮佛華山村、同徳鄉龍臺寺鹽井壩、小神埡村、鹽亭縣金雞鎮皇城溝、高燈觀音堂、射洪縣仁和趙角灘、曹碑共石嘴、南充嘉陵區的金寶鄉、龍泉鄉、太和鄉,桃園鄉等地,從此可以確定何本根應該是西充何姓的始袓,
3、淮南壽縣的主要姓氏和淵源是什么?
據《壽縣志-姓氏》所舉16個大姓家族資料統計,于明初遷徙來的有11姓;這11姓中,從山東遷來的6姓,河南的2姓,徽州、杭州、江西瓦礫壩的各1姓。《潁上古今》與《壽縣志》所載中,竟然沒有一個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老鴰窩處來的!如:《壽縣志—姓氏》記載說:壽縣柴氏,于明洪武年間,自山東濟寧老鴰巷徙來;瓦埠徐氏,祖籍山東濟寧老鴰巷;迎河李氏,祖籍山東濟寧老鴰巷,明初徙壽縣,
壽州孫家,郡號樂安,洪武初徙自山東濟寧州老官塘;尹氏,族居山東濟寧州老生塘;韓姓,祖籍山東省南部,元末時逃難落戶于壽州東南鄉。此外,壽縣開荒張家、胡家、周姓、陳家、門氏、淮南地區蔡氏、八公山周姓、史院尹家、鳳臺陸氏、潁上縣延陵吳氏等家族都認為自己的祖上從山東、山東老鴰巷遷徙而來,如:壽縣開荒張家認為:本族從山東老鴰巷遷徙到青蓮(十字路)張羅城定居,始遷于明朝七世年間。
(不知“七世”,是否為明初洪武七年之誤,)說說主要的姓氏,楚氏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州來國、蔡國、楚國、西漢淮南國、東漢袁術先后建都于此。以楚文化為顯著標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壽春楚文化同吳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一起,被譽為“盛開在長江流域的三朵上古之花”,對中國和世界歷史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
壽春楚文化孕育出眾多的歷史文化,其中壽州姓氏文化就與楚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壽州楚氏與楚文化更有著最直接、最密切的關聯。可以說,壽州楚氏繁衍變遷的過程,就是楚文化東漸江淮、發展壯大的歷程,壽州楚氏是壽縣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與當地的熊氏、袁氏、呂氏等諸多姓氏一起,代表著壽縣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見證著壽縣文化發展的炳如日星及波瀾壯闊,記錄著壽縣時代變遷的歷史履屐與風云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