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上海 > 青浦區 > 上海市中心西移不可避免,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上海市中心西移不可避免,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2-27 08:57:13 編輯:上海生活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00:00 / 02:28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上海的市中心在哪里

2,為何虹橋樞紐之后再無虹橋樞紐

虹橋樞紐成為一個奇跡,需要考察05-18這十多年間規劃的變遷。技術要素大家多已答過,但還有兩點值得注意。 規劃是一個被動到主動的動態過程。05年火車站和機場放在一起最初相當程度上是鐵路選線妥協的結果,但結合這一契機也重新調整了虹橋機場擴建的計劃。在這之前,虹橋機場甚至有拆除外遷的想法,參考龍華機場。最后很幸運,樞紐效果很好。10年后圍繞樞紐逐步提出虹橋商務區概念,甚至在靜安閘北合并后一度“虹橋新區”的傳言甚囂塵上,直到2035規劃落實虹橋商務區的愿景和定位 多方協商和整體布局的規劃方式。整個過程中,虹橋站選址調整是trigger,機場規劃重新調整是突破口,公鐵空軌交重新選線整合是亮點。前期溝通,多是上海市牽頭,組織多個互不相關的平級單位相互協調,各方都有足夠理智、耐心和誠意來做事情。這個過程即便在今天都是罕見的。虹橋的成功,首先是上海的成功,成功鞏固了上海綜合交通樞紐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鐵路、航空、地方行政都有犧牲,但整體上仍然是個優解 在考察虹橋定位的時候,有幾點需要注意: 雙機場策略是很早就定下來的。即便虹橋被拆,在西部也會有另外一個機場承擔相應的職責,而這個機場即便也國內航線為主,也從來不會被定義成單純服務上海市的機場。其需要承擔長三角江浙甚至安徽地區的轉運工作。虹橋4000萬的設計客流也是以此為基礎規劃的,因此空鐵聯運對樞紐十分重要。即便當年高鐵站選址在七寶,也是要考慮這個問題的。無非是從現在的走10分鐘路變成坐一站地鐵到機場。當然這個問題主要是上海市考慮,并不要國鐵方面多費心 國鐵方面,既有線上,上海站和上海南都存在問題。上海站根本無法擴建。事實上期望上海站外遷(比如到桃浦上海西站),打通閘北徹底盤活新客站不夜城地塊,在上海一直是個很有市場的話題。此處亦可參考大場機場的搬遷問題。在上海站不擴建的前提下,國鐵不可能單純為了京滬高鐵而犧牲其他數百條普速、城際車次的運營。至于上海南站,在當時剛建成不久,而且和虹橋在距離上并沒有顯著優勢 京滬線上虹橋和上海站不能同時兼顧確實是沒辦法,否則虹橋就只能改到南翔而非七寶建站。但南翔本身已經有一個巨無霸編組站了。在上海站不能擴建,也不能兼容虹橋站的前提下,以虹橋為正線終到站更為合理 京滬高鐵的區間客流遠高于兩個終點的端到端客流,其中滬寧間的客流量最可觀。需要注意的是,京滬高鐵開工的同時,滬寧城際也在建設,并且以上海站為正線終點。長三角區域內真正需要進市中心的客流,多可選擇這條線路上的車次。 至于京滬直達客流,一方面考慮到1300km的距離,國鐵未必真的指望能據此掀翻航空公司;另一方面,高鐵仍然有一個足夠抵消虹橋幾十分鐘進城時間的大殺器,航班延誤率 虹橋樞紐規劃的時候,高鐵尚在襁褓中,輪軌磁浮之爭都沒有完全結束。在虹橋站原本規劃中是有一條滬杭磁浮作為驗證線路存在的。這種線路是不可能進市區 上海的城市布局是多中心式的。作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西部郊區,如寶山、嘉定、青浦、松江、奉賢、金山分布大量第二產業機構和相關人員居住配套,虹橋的位置無疑是比較舒適的。比起大興甚至首都機場,虹橋真的算是市區了,通過兩條軌交、若干條高架快速路,虹橋基本上是落在浦西一小時交通圈的中心上 個人淺見,虹橋值得借鑒的地方至少有幾條: 大型城市市區內大型交通設施的盤活與再生 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的規劃和具體承載措施 多個利益相關方下大型工程的聯動溝通協調機制 上述三點對當前9個國家中心城市而言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從幾個方面來回答樓主的問題 1、在四縱四橫建設期間,高鐵樞紐向城市外圍兼不同城市結合部方向選址是主流共識。即使距離市區中心很近的北京南站,也依然是這個思路。上海的地形結構,決定了新建大型高鐵站設在西部。一是西部面向出省方向,從順向乘車角度看,就是最佳的選擇。難不成要走近東海再回頭?更何況京滬高鐵在上海鐵路樞紐內與南下鐵路對接,大量的繞城車輛,非得學早年的廣梅汕鐵路那樣來個人字形進出,讓旅客花更多時間、車費去上海黃浦江東岸一游?所以,上海高鐵大站必定是西設。 2、碰巧的是,虹橋機場也在西部,客觀上就增加了高鐵空港合二為一的可能性。其它地方則未必有這么巧的運氣。比如深圳北站,其周圍崇山峻嶺,其機場西海東山且遠離市中心,不大可能設大型高鐵樞紐站點。比如廣州北站,偏偏不巧和機場隔著四不像的距離,強行拆除轉移到白云機場,可不是單拆車站這么簡單,而是整條京廣高鐵和京廣普通都跟著移位,只能選擇去新建城際鐵路。再說北京,大興機場距離市中心足足30多公里距離,虹橋機場距離市中心只有16公里內直線距離,那么在大興機場附近興建多干線交匯的大型高鐵站,概率就低很多了,正常操作就是普通中間站。 3、虹橋樞紐有大量的始發終到列車,固然有其車站規劃設計、功能定位的原因,但客觀條件,也是因為上海這座巨無霸城市兼末端城市(即:無論”虹橋高鐵站“是不是設在機場,只要它是地級市大站就會如此)。至于說老車站和新車站,到底按怎樣比例分配動車組始發數量,那就是另外的話題,還會涉及到普速列車的去留問題,還要涉及到老站改造規模天花板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不在這過地多討論。 4、”空鐵聯運“四個字,實際包含四種情況:國際航空+各地國鐵、國際航空+短途城鐵、國內航空+短途城鐵、國內航空+長途國鐵。 顯然,以上四種形式,第一種綜合價值最高,因為它幾乎無可替代(珠三角支線機場增加國際航線玩下?);第二種價值次之,因為公路運輸會分流城際鐵路;第三種價值以前較高,但隨著支線高鐵密度越來越大,價值降低,主要集在邊疆、邊陲等地省份;第四種價值幾乎為零,但在春運一票難求等特殊情況,也可能是百里挑一的事件。 上海虹橋樞紐很好解決第一、二種旅客需求,符合其國際大都市、國內四大一線城市的需求特點。 空鐵聯運對于人類現階段還是有一定需求的。首先,機場因其本身特性,注定無法在市中心建造;其次,大城市周邊城市并不都具備建設大型高鐵樞紐或國際空港的條件。三是鐵路對于公路來說,快速、安全和運力是巨大優勢,對于二三四線城市更是一種較稀缺資源。以揭陽機場為例,從梅州至揭陽機場,高速公路自駕和高速鐵路換乘,體驗感完全就是不同檔次。 5,就像其它回答提到的,無論機場還是高鐵,商務、高大是其樞紐建設的內在意圖,打造的就是高鐵高端新城,與其說是打造交通樞紐,倒不如說是打造一個城市新天地,這就導致人為政策推動。其它城市根本不具備這樣的體量需求,要用最密集的交通網絡編制新城,即使廣深高鐵新城也不是這個重量級。 三、上海虹橋樞紐模式能否效仿? 上海虹橋樞紐,僅從空鐵聯運的角度來說,前面提到,已有其它案例。不過,強行將高鐵始發終到大樞紐與機場整合,是不合適的,實際上也很難做到。因為要達到虹橋樞紐那種效果,所需要的各種因素實在太多了,即使北廣深尚不具備。此外,因高鐵競爭,民航機場會往集中優化方向發展,打造高鐵本不簡單,打造民航難,打造空鐵聯運慎重,畢竟國內線路,高鐵必定不斷地分流民航。 分割線~~~~ 對原回答做點說明。 1、為什么上海虹橋樞紐幾乎不可能被復制(成相應規模)? 知道虹橋站是什么規模嗎?16站臺30股道!能夠與之匹敵的差不多就廣州南站之類的,排前十名妥妥的沒有任何問題。 知道深圳北站是什么規模?11站臺20股道!完全就是第二梯隊,站場規模排名20之后。 知道深圳北站和上海虹橋站是什么關系嗎?都是四縱四橫第一批投用的大型高鐵總站。 明白了嗎?深圳高鐵總站的規模,從一開始就無法與上海虹橋規模相提并論,兩梯度。 我們再看西麗高鐵站的設計規模,同樣是11臺20股道的規模,依然沒有更上一層梯度。 根本不存在因為深圳是多么牛逼的城市,車站規模就必定要向上海虹橋看齊,更不要說綜合作用因素更為復雜的空鐵聯運了。你是打算主動把總站遷移到機場去,還是把機場遷市區? 上海虹橋距離市中心約15公里,深圳機場到南山核心區及其前海灣新區同樣足足有15公里,這種情況下,等于高鐵站遠設。15公里,深圳機場已經到隔壁東莞的長安鎮。更何況,深圳機場那點地,能引入幾條干線?就算把穗深城軌改造,撐死也就兩條吧?難道我福田和羅湖的地位和客流量還能被寶安區虐?據數據顯示,穗深城軌開通后,客流量連莞惠城軌都比不上,還談和上海虹橋比,這不笑話? 虹橋樞紐當初若將鐵路客站與飛機場交換一個位置,使虹橋機場能有效利用西邊郊區有更大的空間來布局3條跑道,配合其它舉措,則虹橋樞紐肯定將更上一個新臺階,日均樞紐的設計客流能力將擴大一倍,成為世界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唯一超級交通巨無霸樞紐! 一、符合國家高鐵進城、機場外遷的總體規劃要求。 二、虹橋機場若有3條跑道,外加建設近百萬平方的雙候機樓,可滿足每年約8000萬人次的航空客流需求。這樣,上海就用不著再考慮第三機場的選址及建設了,嘉興軍用機場改為軍民合用機場也沒必要了,蘇州就更用不著考慮建新的機場了。 三、有利于虹橋樞紐客流的便捷集散。樞紐可選擇在現虹橋機場第二跑道位置,建設一個大型客流集散中心,這里更靠近城區,道路交通更便捷,地鐵、城際線等大運量的軌交線也可多規劃、引入幾條,將使虹橋樞紐的旅客集散能力和效率更高。 四、有利于減輕機場噪聲對中心城區的影響。若虹橋機場選擇外移方案,其機場中心位置將外推約3 4公里,處于現嘉閔高架路與G15沈海高速之間的區域,即國家會展中心以西的地帶。這對減輕上海市區飛機起降噪音作用重大。 五、有利于上海其它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布局。在城市道路包括高速公路建設布局上,機場西移可有效解決機場跑道阻斷城市道路建設的難題。在市區軌交建設上作用則更大。如樞紐集散中心更接近市區,可布局更多的軌交線;也有利于沿上海外環建設一條大能力的快速地鐵環線。上海兩大機場之間的快速鐵路連接線,更可離開大量的城市建成區,大體沿申嘉湖高速通道方向,建成設計時速200 250公里的高標準。若該機場連接線能一站直達或中間只設一站,不僅可以將連通上海兩大機場之間的路途用時大幅壓減至20分鐘左右,還可以作為滬蘇湖高鐵、滬杭城際延伸至上海東站的共線段,甚至更可以作為滬乍杭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就是鄭州航空港,鄭州版的大虹橋。新鄭機場(近期擴建為四條跑道,遠期五條,空間預留好了) 鄭州南站(十六臺三十二線,接入鄭州米字型高鐵網,配套城際,地鐵,高架)。高鐵機場10分鐘內任意切換,二者之間新建大型國際會展中心。 中國的城市都是在前進的,沒必要刻意神話“虹橋樞紐”的奇跡! 并不是,寧波西了解下,比虹橋更虹橋 1+1=2誰都會做,但是1+1>2就需要花些心細和功夫了,現在國內其他很多城市都只是在做簡單的功能堆疊,沒有像虹橋樞紐一樣做各種功能要素的整合優化。當然虹橋樞紐所擁有的天時地利人和也不是其他城市都能遇到的,所以虹橋樞紐不斷被模仿卻很難被超越。 南昌昌北機場規劃航空、高鐵、地鐵樞紐

為何虹橋樞紐之后再無虹橋樞紐

3,大楊浦還會再次成為市中心嗎楊樹浦五角場新江灣城的秘密

上個月,一則消息流傳廣泛:上海市政府批復同意撤銷五角場鎮建制,設立長海路街道。這意味著,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楊浦區最后一個鎮將退出歷史舞臺。 撤鎮設街道,是近幾十年來楊浦區飛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這片土地,看似有些偏隅,卻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假以時日,未來可期。 得浦江環抱,藏虬江生氣 浩浩湯湯的黃浦江水,在陸家嘴外白渡橋處,匯合吳淞江之水之后,變得更加寬大浩泛。 浦江下游,對大楊浦做了一個大大的擁抱,環抱有情,生氣匯集。相比之下,浦東的高橋地區則在黃浦江的弓背上,受到反弓的影響,不如楊浦生氣匯聚。 黃浦江流至寶山,再匯入蕰藻浜之水,于吳淞口逆入長江。不過,在明代以前,古吳淞江才是主要的出海通道,黃浦江只是其支流,后經人工改道,才形成了現在的局面,史稱“黃浦奪淞”。關于這一點,在《上海風水大局》一文中已有詳述。 作為太湖流域最重要的水系之一,古吳淞江水域曾經極其寬闊。 控江路,楊浦區一條重要的干道,原來就在這片水域。其路名就取自南宋《云間志》中的一句話:負??亟?。意為“負東海、控長江”。 “黃浦奪淞”為上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重新確定的上海水系中,被廢棄的吳淞江下游古道被稱為“舊吳凇江”,簡稱“舊江”,音訛為“虬江”。江灣地區,就是以虬江蟠曲于此而得名?,F在的虬江,在楊浦區北部,僅存數段殘留河道,但仍是區境內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古吳淞江雖已不在,但是幾百年的河流的沖刷沉積,生氣的流動,依然存在。隨著高大的地標建筑增多,這些建筑猶如古時之高塔,截斷氣流,聚集氣流,成就一片繁旺之地。 得浦江環抱,藏虬江生氣,應該說,楊浦區的風水條件是極好的。 另外,我們以前分析過,上海坐東北朝西南,以黃山來龍方向為朝向,以太湖為明堂。龍脈倒騎逆結于龍柱附近,呈“回龍顧祖”之勢。 楊浦區是上海的東北門戶,也就是上海的坐山方位,即玄武位,是上海穩定的根基。 楊浦穩,則上海穩。近一百年,國民政府就曾選擇以此為上海發展的根基。如果歷史再多給大楊浦一些機會,這里或許已經成為市中心最核心的區域了。 曾經的“市中心” 歷史上,上海素為江南魚米之鄉、富庶之地。但真正步才入高速發展的軌道,成為國際大都市,則是從上海設立租界開始的。 1843年11月17日,上海開埠。此后100年,上海逐漸成為整個東方世界最為現代化的城市。開埠之初,上海僅有50萬人口。1910年的上海,則已是一個坐擁百萬人口的大埠。 到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成立,上海已然成為全國第一大都市,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國民政府對上海抱有極大的期望,建立了“上海特別市”——這是上海首次從“省制”中脫離出來。 蔣介石親臨特別市成立慶典現場,并發言道:“上海特別市非普通都市可比,上海特別市乃東亞第一特別市。無論中國軍事經濟交通等問題,無不以上海特別市為根據,若上海特別市不能整理,則中國軍事、經濟、交通等問題,即不能有頭緒?!? 理想豐滿,但現實骨感。一個很尷尬的事實擺在所有人的面前:放眼整個上海城區,僅有閘北、南市(今屬黃浦)兩區是華界,其它地方全是租界。而閘北與南市,又被租界阻隔,互不相通。這一局面,被稱為“三界四方”。 自上海開埠以來,租界的范圍就不斷擴張。 “越界筑路”,是租界當局擴張自己地界最慣用的伎倆。早在咸豐十年(1860年),西方勢力助清政府剿擊太平軍,獲得了在租界外修筑軍路的權利,開越界筑路之先河。此后,租界當局便以各種借口,越界筑路,并在這些地方豎電桿、釘門牌、清丈土地、設巡捕房,變相行使管轄權,使之成為“準租界”。 為了防止租界當局越界修路,當時的上海特別市政府,于1928年4月,開始修建一條半圓形的“中山環路”,在市區的西部,南北走向(主要是今天的中山北路和中山西路這一段),既可以把租界“箍”起來,又能夠溝通華界南部與北部。 但僅僅修一條路,是不足以與租界抗衡的。為長遠計,上海特別市政府醞釀并實施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 大上海計劃。 大上海計劃,以江灣五角場地區為市中心,建筑政府大樓、道路和其他公共設施,試圖在租界之外打造一個新的上海。 當時的五角場,還是一處較為偏遠的鄉村地區。之所以選擇這里,一方面是因為此處地勢平坦,村落稀少,地價也便宜,方便改造;另一方面,也是想考慮到水路之利,未來在吳淞建設新港,成為驅動上海發展的重要引擎。 新市區幅員遼闊,西南接閘北、租界,東抵黃浦江,北靠吳淞。最核心的行政區域,左右對稱,如同一個“中”字,市政府大樓、市立圖書館、市立博物館等都在其中。以此為中心,向四個方向延伸出四條大路:三民路(今三門路)、五權路(今民星路)、世界路(與今同)和大同路(未建成)。路名取“三民五權、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當時的翔殷路與淞滬路、黃興路交口,只是一個十字路口。市政府在此處向西南方向開辟一條其美路(今四平路),可以直通繁華的租界,形成了五角場格局。 計劃中,市中心區域的道路系統縱橫交錯,路名第一個字取自“中華民國上海市政府”九個字之一,次字為征國家和平興盛的贊美字。如政立路、國定路、市光路等。 對于五角場地區來說,大上海計劃無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而新市區,甚至儼然有“國都”之相。 在“中國建筑文藝復興”的浪潮下,市政府、博物館、圖書館等重要建筑,采取仿中國古典建筑樣式。其體量之大,不輸故宮多少。這不得不使人聯想到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所以,為了避嫌,只能在色彩上下功夫,用“青天白日旗”的配色,即“白墻青瓦”。 不過,在多災多難的時代,大上海計劃并未得到充分的實施。市政的財力不濟,加之江灣地區在1932年第一次淞滬會戰中受到重創,大大延緩了計劃實施的腳步。1937年,上海淪陷,大上海計劃被永遠地打斷了。 如今的五角場地區,尚能看到不少在炮火中幸存的“大上海計劃”舊建筑,獨特的路名系統也沿用至今,供后人憑吊這一段塵封的歷史。 百年“老工業基地” 眾所周知,楊浦區因“楊樹浦”而得名。楊樹浦,既是河名,又是地名。 作為滬東地區最重要的一條河道,楊樹浦西北起于東走馬塘,東南注入黃浦江。 1869年,公共租界當局,沿黃浦濱江修建了一條道路,因通往楊樹浦,命名為“楊樹浦路”。19世紀80年代,又“越界筑路”,將之向東延筑至剛狄路(今黎平路)。這條楊樹浦路,有“滬東第一路”之稱。 楊樹浦路的修建,使黃浦濱江岸線成為炙手可熱之地。1882年,經李鴻章批準,官督商辦的上海機器造紙局在此投產;1883年,英商又沿黃浦江畔建立了楊樹浦水廠,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座現代化水廠;1890年,官商辦的上海機器織布局投產,這是國內首家機器棉紡織廠。 1894年,《馬關條約》允許外商在中國設廠。直通租界中心,低廉又十分低廉的楊樹浦路沿線,成為外商眼里的香餑餑。一時間,大量外資涌入,一座座工廠建立起來。 楊樹浦一帶,因此成為了上海近現代工業的發源地。至1927年,楊浦區境內有外資工廠57家,民族工業更是達到了301家。 由于楊浦區在上海的玄武方,玄武屬水,又有浦江之利,自來水、船舶工業,以及水上運輸、漁業相對比較豐富。如今,漫步楊浦濱江大道,楊浦自來水廠、上海船廠等,已經成為標志性景觀。著名的“東方漁人碼頭”則是從上海水產市場原址上拔地而起。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楊浦區工業基礎深厚,地域較廣,大批大中型企業遷入或新建。楊浦區,就這樣成了“老工業基地”、“上海制造”的重鎮。 楊浦區工人眾多。過去,社會上曾經流傳著這么一句話:“閘北的流氓、虹口的黑道,儕不如楊浦工人階級的拳頭硬。” 一個個工人新村,曾在楊浦區落地生根,讓住在簡陋的棚戶、廠房和舊式里弄的工人們有了棲身之所。其中,最早建成“二萬戶”,至少為三代上海人遮風擋雨。(“二萬戶”是一種兩層住房,上下各有五間房間,底樓是公用廚房。上世紀50年代初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萬戶家庭居住,因此得名“二萬戶”。) 新村工人,一度是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征。尤其是最初新村居民,多為勞模、先進工作者。所有當時有“一人住新村,全廠都光榮”的口號。 上世紀90年代,隨著上海城市功能的新一輪更新,楊浦區的大批工廠關停并轉。20世紀以來,楊浦區漸漸撕去“老工業基地”的標簽,走上一條轉型發展的道路。 如果當年“大上海計劃”實施順利,假以時日,楊浦區或許早已換上一副新的面貌。但歷史沒有假如,只有現在與未來可知。 鎖鎮生氣,振起羅星 過去,楊浦區的工業繁盛,是因黃浦江而興。楊浦區未來的繁榮與提升,也離不開黃浦江。 黃浦江有一個特點,它雖是長江的支流,但水流的方向卻是自南向北逆流入長江。這有一個好處,就是避免大海潮汐的倒灌,海潮倒灌會導致鹽堿化海水入侵,會沖刷堤防,會頂托河水導致水流變緩,泥沙沉積堵塞河道。 在風水上,陽宅開門放水,宅內的水口要逆朝外水,逆向則水氣聚而不散,水聚則財聚。 對于上海來說,長江是外水,黃埔江是內水。 黃浦江環抱楊浦之后,東南向西北,逆流入外水長江,這樣則聚水聚財。這種逆流,關系著楊浦地區,乃至上海地區的經濟財運。 楊樹浦一帶,向來走在楊浦區發展的前列。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浦東的開發,楊浦大橋修建完成,如關鎖之攔江,使大橋以南的黃浦江上游區域生氣匯集。 但是,楊浦大橋以北的黃浦江上游,直至吳淞口,由于沒有鎮收,財進財出,來來往往,興興敗敗,并沒真正煥發出黃浦江及虬江渾厚有情的生氣。所以,如今楊浦的底蘊還沒完全發揮出來。 若能有大型的地標鎖鎮,攔江收鎮黃浦江下游之生氣,可使之成為新生之上海頭等區域。有兩處特別重要。 第一處是吳淞口。 明代的吳淞口附近,曾筑有一座30余丈高的土山,位置大概在現在浦東高橋東北。土山上設烽堠,白日燃煙,夜間烽火,成為一處大型航標。這座土山,明成祖朱棣賜名“寶山”。 除了導航之外,“寶山”實際上也是一個人工的羅星,可以收鎮生氣。 所謂“羅星”,就是水口截氣之山。但并非所有水中之山都可稱作羅星。逆水者為才是真羅星。逆水即上游頭大,下游尾小,逆水而上,收水流之生氣為真羅星。 橫水者也是羅星,但截氣效果差;順水去的,即上游頭小,下游尾大,則不屬于羅星。 后來吳淞口的“寶山”沉于江中,空余“寶山”之名。 現在的長興島,則是前小尾大,順水而去,只是順水沙洲,不可作羅星之用。 未來如果能于吳淞口之濱,或者蕰藻浜與黃浦江交匯之濱,修建一個地標鎮收生氣,鎖鎮水口,則對整個楊浦,尤其江灣地區興旺都會有極大的提升,對整個上海也都有風水上的利益。 第二處是復興島。 復興島,原本是一處淺灘,后來淤泥堆積加上人工填埋,形成如今的月牙形人工島。復興島中部最寬處550米,是浦江內唯一的封閉式內陸島。島上有一棟日式別墅“白廬”,據記載,蔣介石離開大陸之前,曾在此短暫駐留。 復興島的風水地理意義非凡。處于地表黃浦江、地底老虬江之交匯處,是生氣交匯之所,可收新江、舊江之生氣。 另外,復興島前闊而尾小,逆水而上,是一處真羅星。但羅星以山石為上,沙洲為次。復興島只是一個沙洲,需要一個標志性的地標建筑來提升其作用,以鎮收生氣聚集于北外灘和楊浦區,使這些區域成為生氣匯集,商居昌盛之地。這處地標的重要性,就如同東方明珠之于黃浦、陸家嘴。 楊浦區雖然不是上海文化之根,但卻是上海工業發祥地,乃上海之坐山,上海穩定之根基。楊浦地底有虬江之余蔭,地表有浦江環抱有情之生氣,與復興島同起興。 未來之整個楊浦的層次高度,尤其是楊浦大橋以北,五角場以東的興盛,系于復興島之開發。復興島必須保持河心島的態勢,且忌成為陸地一體,一旦振起羅星,收虬江、浦江古今之生氣,大楊浦將成為上海最有生機和活力的地方之一。 作為”大上海計劃“中出入市中心的門戶,五角場對楊浦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接下來,我們將揭開五角場的風水秘密,敬請期待!

大楊浦還會再次成為市中心嗎楊樹浦五角場新江灣城的秘密

文章TAG:上海市中心西移不可避免上海上海市市中心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锦市| 壤塘县| 兴宁市| 连云港市| 淳化县| 文化| 阿巴嘎旗| 菏泽市| 大洼县| 津市市| 大田县| 汾西县| 永寿县| 怀仁县| 石阡县| 卢湾区| 灵川县| 五台县| 高青县| 舟曲县| 宝清县| 萍乡市| 都江堰市| 新源县| 高唐县| 内乡县| 衡东县| 镇坪县| 靖远县| 台中县| 内黄县| 麻栗坡县| 贵州省| 博爱县| 鹤岗市| 封开县| 额尔古纳市| 茶陵县| 临邑县| 元谋县|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