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深壓力山大,想退居二線,武漢和長沙,你會選哪一個。整體而言,論地理位置,不是中部的交通樞紐,而且城市整體偏休閑和旅游,商業和工業不如武漢發達,二,留在武漢的大學生數量;武漢是全國重要的“生源地”,擁有89所高校和130萬高校在讀生,如果家是這邊的,可以在武漢深耕,現在武漢的光電企業不少,房價相對來說也沒北上廣那么高不可攀。
1、晚清民國,北上廣和武漢是一線城市,為什么武漢被深圳取代了?
這個問題范圍太大,我來回答一下,大與小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看完了你應該也明白十之八九了首先你說的晚清民國時期,北京其實經濟不怎么好的,比不了天津衛,那么先簡單聊聊武漢的過去。古代的漢口為漢陽府下漢陽縣屬地,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天下四聚”之一(“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劉獻廷《廣陽雜記》)。
近代,漢口脫離漢陽府管轄,于1861年開埠建立租界,十九世紀中期,漢口成為新的通商口岸,并正式開埠,一時間,外國銀行、近現代工廠紛紛涌現,張之洞督管湖北后,武漢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到了二十世紀初,漢口對外貿易總額高居全國第二位,是內地唯一可與沿海匹敵的通商口岸,此時的漢口,工業發達,經濟繁榮,號稱中國第二大城市,時人更是用“駕乎津門,直逼滬上”來形容。
上圖:武漢南岸嘴,中國的丹田與此同時,武昌、漢陽三鎮同步發展,“武漢”加速形成,并從“長江五虎”中脫穎而出,成為“長江三巔城市”之一,1923年短暫設立為中國第一個直轄市───漢口市。一時間,漢口擺脫了古代漢陽府,武昌市、漢口市兩城相對,是為三鎮鼎立,民國時期的漢口市高度繁榮,包括漢陽人口曾達到百萬,號稱“東方芝加哥”,使武漢三鎮綜合實力在國內一度僅次于上海,位居亞洲前列。
孫中山在所著《建國方略》中盛贊武漢為“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國本部鐵路系統之中心”、“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等等,并對武漢的發展充滿信心“所以為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上圖:張之洞在視察全國最大的鋼鐵工廠下面從幾方面簡單說說深圳的快速發展與武漢的落魄原因★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要找一個點,作為實驗田,不是“選擇”深圳作為特區,而是打算在毗鄰香港的地方劃一塊地兒做特區,才在這里建市,名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