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是一個適合投資的城市,成都是一個適合旅游的城市,成都氣候比重慶好,旅游景點比重慶多,而重慶由于各種政策,在重慶投資價格低,而且收益高,就是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春天秋天太短。有條件的、想更有發展的重慶人很多都到成都了,來自南充的我83年在重慶小洞天、會仙樓、味苑等學習川菜,至今也有近40年川菜廚師經驗,走南闖北都是做川菜,也有過跟成都等地廚師合作過,我認為重慶菜和成都菜都是正宗川菜,川菜分兩大派系,只是重慶在創造川菜,成都在包裝川菜,現在重慶是直轄市行政從四川分岀去了,但川、渝還是一家親嘛,我認為不管重慶菜、成都菜都是川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為什么有人說重慶是年輕人的城市,成都是老年人的城市,重慶節奏比成都快更活力?
為什么重慶人打工首選地是成都?為什么成都有大量的重慶人?這都和居住條件、經濟條件息息相關。有條件的、想更有發展的重慶人很多都到成都了,經濟不僅要看總gdp還要看人均,成都人均高重慶3萬。再者沒有躺著就把錢掙了的工作,成都就業機會多,高新技術發達位居全國前列,重慶這方面差了幾條街,另外各種總部幾乎都在成都。
2、重慶與成都的不同在哪里?
《華陽國志》對巴人(重慶)的評價:《華陽國志》是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著一部專記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生活的地方史志,從《華陽國志》對巴人地域生存背景、社會歷史與歷史人物等記載中,我們可以窺視或領會到巴人強悍、勇武、質樸、尚義的民族精神,感受到巴文化的獨特魅力。面對艱難的生存環境,巴人表現出了積極改造自然、迎接挑戰的強悍民族精神,
巴人這種大無畏的斗爭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和軍事生活領域,則形成了他們“勇武”的民族文化精神,特別是構建了他們獨特的“軍魂”。對此,《華陽國志》更有明確的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
帝善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今所謂‘巴渝舞’也。”這里記載的巴人軍前歌舞或巴渝舞,它典型地表現了巴人“勇武”或“天性勁勇”、生死無懼的戰斗精神,正因為擁有這樣的戰斗精神,古代“巴師”才在參與周武王伐紂、漢高祖滅秦的歷史事件中表現得那么搶眼,并為推動中國歷史發展作出了本民族的貢獻。
對這種精神,《華陽國志》有如下概括:“其人勇敢能戰”、“郡與楚接,人多勁勇有將帥才”,應該說,這種戰場上的“強悍”精神與生存環境對巴人體魄與精神的錘煉是分不開的。《華陽國志》還從巴人歷史人物事跡以及民族風俗的描寫中,展示了巴人質樸尚義的民族道德與倫理精神,《華陽國志》對巴人風土民情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其民質直好義,土風敦厚,有先民之流”,“其人性質直,雖徒他所,風俗不變”。
而該書對于巴蔓子將軍壯烈殉國事跡的記載,更是稱頌了巴人忠勇愛國的民族大義:“周之季世,巴國有亂,將軍有蔓子請師于楚,許以三城,楚王救巴。巴國既寧,楚使請城,蔓子曰:‘藉楚之靈,克弭禍難。誠許楚王城,將吾頭往謝之,城不可得也!’乃自刎,以頭授楚使,王嘆曰:‘使吾得臣若巴蔓子,用城何為’乃以上卿禮葬其頭;巴國葬其身,亦以上卿禮。
”巴蔓子是戰國時期巴國的將軍,為了維護本民族的利益,巴蔓子先向鄰近的楚國借兵彌亂,繼而以身許國,用生命向楚王踐諾。他的身上,突出地彰顯了巴人忠義愛國的民族集體精神與崇信尚義的俠義情懷,巴蔓子犧牲后,他的遺體被本族同胞厚葬,其“忠烈”的英靈至今仍為土家人所祭奠。“若蔓子之忠烈,風淳俗厚,觀其俗足以知其敦壹矣”———《華陽國志》的作者既如此感慨于巴蔓子的崇高精神境界,也從這個巴人優秀人物身上推知了一個民族的整體道德風尚與精神面貌,
3、怎么感覺重慶比成都節奏快呢?
重慶是一個適合投資的城市,成都是一個適合旅游的城市,成都氣候比重慶好,旅游景點比重慶多,而重慶由于各種政策,在重慶投資價格低,而且收益高,就是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春天秋天太短。如果硬要比兩個城市哪個好,就看你是喜歡開闊的視野,還是喜歡國際大都市了,重慶就是都市風,高樓密度排名全國第四,夜景很漂亮,而成都就是典型的旅游城市,平原城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