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應元等人領導的江陰百姓,面對強敵堅持抗戰近3個月,擊殺清兵數萬人,重挫了清兵銳氣,鉗制了清兵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斗爭。“嘉定三屠”與“揚州十日”卻又有許多不同,揚州城被攻破的時候,強制版的剃發令是在之后一個月多爾袞才再次頒布的,而嘉定本來已經占領,派遣了縣令,強制版的“剃發令”一傳到,嘉定人民群情激憤,在黃淳耀,侯峒曾的主持下,再次掛起“嘉定恢剿義師”大旗,自制武器,堅決抵抗。
1、“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死了多少人?它是否被夸大了?
看看吧,滿清是有多做惡!明代戶口峰值出現在晚明,但對于具體時間與人口數,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易中天認為明末人口六千余萬;趙文林、謝淑君認為明朝于1626年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一億人左右;王育民認為萬歷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何炳棣認為1600年實際人口達1.5億;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約有1.97億人,并推測1655年明清之際人口谷底約為1.2億人;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達到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1644年實際人口約有1.5247億人;而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則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有1.6億人,
2、清軍入關后,為何制造揚州十日、江陰三日、嘉定三屠的慘案?
明朝未年朝庭腐朽官場黑暗,人民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云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吳三桂降清,清軍就此入關,豫親王多鐸率領清軍攻打揚州,南明師史可法帶領軍民誓死守衛。對于清軍的招降,史可法嚴詞拒絕,多鐸惱羞成怒,令清軍不惜一切代價攻城。城里軍民拼命抵抗,城墻下尸體越聚越多,清軍踏著尸體攻上城墻,
3、清朝初比揚州嘉定還慘的屠城在哪?
江陰屠城即江陰八十一日,是指公元1645年即清初順治二年夏,農歷閏六月初一到八月二十一日,江陰人民為抵制滿清王朝的剃發令,在江陰典史閻應元和陳明遇、馮厚敦(他們號稱“抗清三公”)等人領導下進行的反清斗爭。因為前后長達81天之久,故被稱為“江陰八十一日”,后全城殉國,無一人投降。當時清軍主要指揮將領是劉良佐,折損3個王爺,大將18名;參加攻城的還有后來晉封為親王的博洛(清端重親王)和尼堪(清敬謹親王)、清恭順王孔有德,
清兵24萬大軍攜200多門大炮圍城,一共損失的士兵有7萬5000余人。江陰漢民方面,守城81日,城內死者9萬7000余人,城外死者7萬5000余人,即達17萬2000余人,江陰遺民僅區區53人,因躲在寺觀塔上而保全了性命。丁文主編的《中國通史》如此簡介:從閏六月初一到八月中秋兩個多月期間,清軍屢攻不下,喪亡“三位王爺和十八員大將”,而江陰城中糧食眼看就要告罄,但戰士們卻士氣越發激昂,高唱著“江陰人打仗八十日,寧死不投降”的雄壯軍歌,
清軍又調來西洋大炮轟城,八月二十日江陰城被清軍攻破。清軍攻進江陰后,十分痛恨江陰人民的頑強抵抗,就下令屠城,“滿城殺盡,然后封刀”,全城人民“咸以先死為幸,無一人順從者。”大砍大殺了三天,被屠殺者達十七萬兩千人,未死的老小僅有五十三人,江陰這小小的城池,抵抗清兵達八十多天之久,打敗了清軍二三十萬的大軍,殺死了七萬五千多清兵,使侵略者付出了極大代價。
據說當時有一江陰奇女子在墻上題詩:“雪腐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真是視死如歸、氣壯山河,驚天地、泣鬼神,三百七十余年過去,至今讀來仍令人血脈賁張、激奮不已!閻應元等人領導的江陰百姓,面對強敵堅持抗戰近3個月,擊殺清兵數萬人,重挫了清兵銳氣,鉗制了清兵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斗爭,
\
4、清朝入關后為什么會有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