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來推算下未來10年到20年深圳和上海的GDP會發展到什么水平通過對比上海和深圳的產業布局之后,我們可以發現,目前上海的強項是服務業,深圳的強項是工業,特別是高薪技術產業。那深圳的GDP大概會在2033年超過上海,到時上海的GDP大概是6.79萬億,而深圳的GDP大概是6.82萬億。
1、100年前上海是縣城,40年前深圳是漁村,哪些方面顯示一個城市擁有光明的前景?
謝邀!城市作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聚集地與發祥地,它的形成是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的。在中國古代,群雄逐鹿中原,因為那時候的中原大地,物產豐茂,交通便捷。這些對于以農耕為主的封建社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不妨看看歷朝歷代用來做都城的地方,如西安、洛陽、北京、南京等,不僅地形上虎踞龍盤,戰略意義突出,交通上更是四通八達。
而那個時候,沿海地區是處于“海角天涯”的蠻荒之地,那里的居民也被稱為蠻夷。蘇東坡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雖自得其樂寫詩云“日啖荔枝三百顆,甘愿長做嶺南人,”但那時候的嶺南確實不是如今的繁華珠三角。后來他被宋徽宗大赦北還死于途中,可見當年確是生產生活是相當落后的。但是,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海運逐漸繁榮起來,
這些以英國、西班牙等海上霸主力量為代表的勢力開始尋找新大陸,建立殖民地。中國也未能幸免,兩次鴉片戰爭帶給我們屈辱,同時也轟開了我們的國門,廣州、寧波等沿海港口被強迫成為通商口岸。而上海由于地處長江口,非常有利于列強的軍艦出入,于是被瓜分成一個個租界,慢慢的也就形成了海派文化,深圳的機遇來自于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同時也因為它特殊的地理區位: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
由于特殊原因,當時的中國幾乎90%的對外貿易是通過香港中轉的,因此,毗鄰香港的小漁村深圳(那時候應該是寶安縣)抓住歷史機遇,創造了深圳速度,締造了一個奇跡般的新特區!總結來看,在工業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地理位置確實決定著一個地方的發展情況。如今的全球貿易,海陸空三種方式里,海運的價格便宜,體量大,這就決定了沿海地區的發展要明顯優于內陸地區。
拿美國來說,也許它的強大有諸多因素,但它的地理位置的確是相當不錯的,一邊靠著太平洋,一邊依著大西洋。看看我國的西部地區,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矗立在那兒,還有背部的沙漠,所以我國東西部差距大也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一個地方要發展的好,光靠海邊也是沒用的,我們可以看看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唐地區,這些城市集群都有一個共同點:以超大城市為龍頭,輻射整個地區。
2、香港是國際大都市,深圳只是國內一線城市,深圳GDP為什么會超過香港?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化大都市,是國際上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而深圳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一躍發展成為國內四大一線城市之一,已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根據GaWC組織的公布的城市劃分,香港被定義為世界一線強市,而深圳在世界上僅僅是一個二線城市,
但是根據香港和深圳公布的GDP數據顯示,2017年香港GDP為23049億人民幣,而深圳GDP為22438億人民幣,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看,今年深圳GDP超過香港已經毫無懸念。為什么香港作為世界一線城市,它的GDP會被一個世界二線城市超過?首先并不是城市定位越高它的GDP就會越高,芝加哥、洛杉磯、休斯頓這些城市的GDP都比香港高,但是根據GaWC組織的劃分,這些城市的定位都沒有香港高。
香港作為曾經的亞洲四小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其經濟可謂一片繁榮,但是香港和另一個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都有一個嚴重的弱點,那就是發展空間受限。香港陸地面積1104平方公里,人口740多萬,2017年香港的人均GDP已經高達4.53萬美元,這個人均水平已經超過日本和歐洲的英國、法國、德國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所以香港的經濟增速遠沒有蓬勃發展的深圳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