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鄉人,簡單說下吧,新聞上說的是720暴雨影響其實從7月18晚上就開始下了,沒停,只是雨沒有那么大,大家都以為是一場普通的雨而已。衛輝市位于新鄉下游,相距新鄉18公里,新鄉以上地形開闊,呈扇形狀,受水面積大,從太行山下的山洪都要匯入衛河經過新鄉、衛輝。
1、新鄉的雨水流向哪里?
新鄉的雨水流向哪里?新鄉有衛河,共產主力渠,東孟姜女和西孟姜女河,西孟姜女河在市區西部匯入衛河,東孟姜女河從獲嘉縣新鄉縣流入市區南部經高鐵東站附近流向衛輝市,衛河從市區流過經衛輝向東北方向最終流入天津海河,共產主義渠是防洪人工開挖的河流,建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接納西部獲嘉縣和輝縣西部山區的洪水,沿衛河走向流向河北省。
2、河南省的大水退了沒有?
最新消息,除了隧道地鐵和低洼處還有積水,河南大水基本上退盡了,目前,正在加緊排水,交通已基本恢復,公交車也開了,共享單車也有了,正在對電力和網絡進行修復。洪水無情人有情,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鄭州人民經受住了洪水的考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上下一心,共克時艱,已收到社會各界捐款20億元。在這里要特別感謝武警官兵,消防隊員,解放軍戰士和各界人士的馳援,有他們的奮力搶險,才讓洪水造成的災難損失降到最低,
3、河南的降雨已經結束幾天了,為什么衛輝市內的積水還在漲?
河南暴雨結束快一周了,可是衛輝市內水位還在上漲,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我們先看看了衛輝周邊的地形又是怎樣一種情況。看下圖:衛輝市位于太行山腳下,鄭洲北,隔黃河相望,上圖可以看到新鄉、衛輝是一塊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左側有巍巍八百里太行,右側是黃河堤下,歷史上黃河泛濫成災,后來經過對黃河治理,加之黃河河床淤高,這里的河流獨自成溪,發育成自己的水系,
這里城市密度大,人口多,成為了一片富饒之地。流經新鄉、衛輝兩市有一條河流——衛河,發源于太行山,最早入黃河,成為黃河支流,后來黃河河道淤積得越來越高,改為入海河,成為了海河支流,流經河南,河北,最終匯入渤海,衛輝市與周邊市縣相比,地形較為特殊,太行山外凸,相當于瓶口處,里面肚子大,出口小,恰巧衛輝市就扼守在出口處,東邊有一條東孟姜女河,在衛輝市與衛河交匯。
如果看地形的話,衛輝市低洼,低于周邊,我們可以借助衛星圖,做一張衛河河床剖面就能發現。看下圖:衛輝市就在衛河的岸邊,市區內海拔67米,最低,右側海拔72米,高差接近5米,這里的地形是衛河淤積形成的傾斜面,高差非常小,但這5米左右的高差會讓周邊水聚集在衛輝市區,地形不利于衛輝市排水,衛輝市位于新鄉下游,相距新鄉18公里,新鄉以上地形開闊,呈扇形狀,受水面積大,從太行山下的山洪都要匯入衛河經過新鄉、衛輝。
這次新鄉降水強度超過鄭州,三天降水量上千毫米,這么多降水導致新鄉的水災嚴重程度應超過衛輝,可是新鄉地形開闊,排水渠道多,水位上漲比衛輝要慢,可是衛輝處于狹口處,大量水匯集頂托,就會使得衛輝水位保持高位時間比新鄉還長,衛輝水位還在上漲,與降水強度不會同步,明顯有一個滯后過程,這就象我們的水庫一樣,上游強降水了,水庫水位上漲要滯后幾天,雖然衛輝距離新鄉不遠,可是降水量太大,得要消化一段時間,這個期間水位還要上漲,這也是扇形水系的水文特征。
一次強降雨落在地表要形成降雨徑流,整個過程包括截留、填洼、流域蒸發、下滲、坡地匯流和河槽匯流等,在這個過程中,下滲量最大,多被土壤蓄積。據統計北京上一次強降雨總降水量為18.87億立方米,蒸發0.24億立方米,土壤入滲量16.37億立方米,形成水資源量6.23億立方米,在2.26億立方米地表水中,有近1億方都流入了水庫,其中,密云水庫增加6440萬立方米,
上組數據中土壤下滲量非常驚人,占比90%多,一個區域持續干旱,產生地表徑流非常少,河流上位上漲非常小,幾乎沒有什么變化,可是如果持續降水或降水強度過大,土壤吸飽喝足,已經不能再容納降水了,就會產生地表徑流,幾乎全部轉化河流水。就會引起河流水位上漲,河南暴雨太大,上千年一遇,前期降水已經快讓土壤蓄足,突然降水強度增大,那么地表徑流就會非常豐富,河水水位就會快速上漲,因而產生洪水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