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黑龍江 > 七臺河市 > 歷史教學論文,淺談歷史教學論文

歷史教學論文,淺談歷史教學論文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2-24 23:46:22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淺談歷史教學論文

  歷史教學在生源薄弱學校的發展如何也值得歷史一線教師探究。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歷史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歷史教學論文范文一:現代信息技術高中歷史教學論文   摘要:對于現代高中歷史教學來說,多媒體設備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教師應該對多媒體設備進行充分的運用,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日常的教學當中。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高中歷史教學   一、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歷史教學作用進行優化   設置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對于歷史教學來說,語言的描述還是略顯枯燥和不足,很難將學生引入真實歷史的回憶當中。例如,在教學《甲午戰爭》時,教師可以尋找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進行播放,例如電影《甲午海戰》和《甲午風云》,讓學生通過觀看影片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當時中國的落后、所受的屈辱、將士保家衛國不惜犧牲的壯烈情懷,以此來觸動學生的心靈,加深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的恥辱,以此來激發其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高尚情操。   二、優化高中歷史教學方法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成為目前我國教育的核心目標。相對來說,歷史考試的內容難度也是越來越大,因此這種發展趨勢使得我國的教學模式不得不發生改變以適應教學的需求?,F代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它將造福于整個社會。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對課程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生的學習量進行最大化,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效率和學生學習歷史的質量。   2.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   對于現代高中歷史教學來說,多媒體設備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因此教師應該對多媒體設備進行充分的運用,將多媒體技術融入日常的教學當中。在對課程進行講解的過程中配合相關的影視資料和圖片資料,以其圖像效果和聲音效果,給學生一種最為直觀的感受,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歷史的興衰榮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以已知的歷史內容作為基礎尋找相關的歷史信息和知識,拓寬學生的學習范圍。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應用多媒體設備可以讓學生感受歷史的真實感和存在感,對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有著非常大的幫助,能夠更好地掌握相關的知識,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促進我國教育事業健康長久地發展。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滿足當今的教學需求。信息技術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在當今社會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科學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調節課堂氣氛,提高高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歷史教學中的美育趙秀玲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2-20   2、師專歷史教學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初探王玉華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8-05-30   歷史教學論文范文二:高中歷史教學模式探究   摘要:總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有利于扭轉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困擾,也有利于改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利于學生思辨性思維的發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進行教育方式的創新,才能使教學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1高中歷史傳統教學模式分析   1.1“灌輸式”教學模式   灌輸式教學模式,簡而言之,便是以老師為課堂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這一模式強調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中始終處于一個被動接收的狀態。學生的教學環節時刻處于老師的掌握之中。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的應試思維能力得到提升,但歷史全局觀和辯證思維卻難以得到有效發展。   1.2“論證式”教學模式   “論證式”教學模式主要指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的教學以教材結論為主,采取歸納和分析的方式來對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有著“照本宣科”的感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著極強的操作性,學生也可以更好地記憶和整理思路,但同時這一做法也局限了學生的思路。例如我們在講晚清改革派與傳統守舊派之間的矛盾沖突時,老師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向學生傳授慈禧太后對改良派的迫害進而說明封建王朝的反動性,卻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視當時國內外的政治環境和改良的漸進性,這便容易對學生的思維形成誤導。并且即使有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也很難在實際考試中表達出來。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缺乏質疑精神。   1.3“表演式”教學模式   “表演式”教學模式主要指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以在講臺“表演”的形式來完成教學計劃。這種教學模式中老師會像演員來對自己的動作和語言進行編排,思維僵化而缺乏課堂創新。這一教學模式更多的被運用到公開課當中?!氨硌菔健苯虒W模式中基本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學生僅僅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承載體呈現。   2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   2.1互動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使師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呈現。師生之間加強課堂交流、互動,使問題在交流中得到探索。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問題的探索和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但是這同時也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師不僅要對原本的教學內容進行準備和設計,同時也要對學生在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困惑進行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課堂學習,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與老師互動交流,共同解決問題,提高自己對歷史的認知度,使自己的歷史思維得到更好地發展。   2.2情景教學模式   情景教學模式是通過一定的情景構建,將書本知識和歷史知識通過語言、動作行為進行歷史畫面的構建,使歷史知識以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景。在歷史學習中既有英雄人物,也有歷史事件,這些問題都可以給我們以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在歷史教學中老師可以從這些問題入手,通過情景模式的構建來使學生更加直觀、清晰地感受到歷史的脈搏,提高學生的歷史感悟和文化歸屬感。   2.3開放式教學模式   開放式教學模式是指在歷史教學中老師通過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使學生對歷史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見解。高中是學生自我學習,思維和學習模式構建的關鍵時期。老師在教學中應當把握學生的實際學習規律和心理發展歷程,形成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合理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例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某一學生對西漢歷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有著深入的研究,我們便可以尋找資料輔助學生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并可以讓其為大家進行一個講解,起到一個示范性的作用。   3總結   總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有利于扭轉傳統教學模式帶來的困擾,也有利于改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利于學生思辨性思維的發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在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今天,只有不斷進行教育方式的創新,才能使教學更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談談歷史圖示教學的功能黃有為,樓建軍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03-01   2、略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仇世林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12-27

淺談歷史教學論文

2,歷史學科論文

  歷史教學的本質與歷史學科的特點密不可分。歷史學科具有前瞻性、當代性、人文性、主客觀統一性及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的特點。下面是我為大家推薦的歷史學科論文,供大家參考。   歷史學科論文 范文 一:淺談初中歷史學科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學是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命。如何作到有效教學,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試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精心設計問題,聯系現實(實際),使課堂教學生活化幾個方面談談感受。   關鍵詞:有效教學;創設情境;精心設問;生活化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如何以高質量教學迎接挑戰,是每一位教師特別是歷史教師面臨的共同問題。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從專業的角度進行了回答: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學會到會學;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那么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結合近幾年我的教學實踐談談。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重溫歷史   我們都明白一個現實:歷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卻可以讓歷史“重演”,那就是創設有效的“歷史情境”。創設教學情境的 方法 很多,著名學者韋志成先生有如下論述:1.扮演角色   體會情境;2.播放音視頻渲染情境;3.聯系生活展現情境;4.運用實物演示情境;5.借助圖畫再現情境;6.錘煉語言描繪情境;7.結合實際優化情境等等,我們在教學中不妨加以嘗試。   我在講授“三顧茅廬”時,采用扮演角色體會情境的教學方式。課前找五個同學分別扮演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門童,向五個同學交代演出的內容:劉備如何三次 拜訪 諸葛亮,張飛、關羽如何顯得很不耐煩,最后劉備終于請到了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話等。學生結合平時從廣播、電視等平臺中獲取的相關知識自編臺詞,我幫助修改,同時進行簡單的布景設計,學生邊看演出邊體會劉備為成就大業而三顧茅廬的辛苦。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不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引導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逐漸改變其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   二、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闭n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是否動起來,關鍵取決于問題的設計與生成。問題的設計,首先足以讓學生真正開啟思維而進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應當是使學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維成果,即每一個學生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品嘗到問題解決的喜悅。只有這樣的“問題”,才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們自覺投入到對有關歷史問題的探究中去。這樣的問題設計才具有其存在價值,才能作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學習“伏爾泰啟蒙思想的意義和影響”時,課本中這樣描   述:“伏爾泰等人的思想宣傳,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進了歐洲的社會進步;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促進了這些國家的思想解放”。此時我就引導學生思考“為新興的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貴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許多啟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紹到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也促進了傳播這些思想的國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說明這些?此時課堂氣氛達到高潮,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都互相探討,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最大的活躍狀態。這樣既達到教學目的,又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聯系現實(實際),使課堂教學生活化   美國著名的 教育 家約翰·杜威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扼殺歷史的活力的隔離現象,就是把歷史與當前社會生活的各種方式和事務分離出來。他特別強調:歷史關于過去的知識是了解現在的鑰匙。很明顯,他強調的是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有許多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中的 熱點 時事還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將經過篩選過的熱點時事運用于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擺脫教材所限定的時空限制,使學生能穿梭于時空的走廊,古今結合,拓展了歷史課堂的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中聯系現實,使學生既能在課堂上學到歷史知識,也了解了新聞時事,進而幫助學生了解和關心國家大事,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生活、貼近社會”,進而增強學生的時代感和歷史學習的使命感。   總之,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去組織教學,加強學習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有效合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切實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歷史學科論文范文二:《中國近代現代史》學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國近代現代史》必修教材,體例新穎,內容豐富,有鮮明的國情意識和時代特點,體現了跨世 紀人才素質培養的需要。但它是一套無“綱”(教學大綱)之“本”,用之者還在起步階段。所以,一線教師 深感它的難度太大,很不適應,急待解決的問題不少,其中就有學科能力這一難題。我把這兩年教學的感受 “提要”出來,僅供批評研究。   一、熟悉重要史實的能力   這是一項首要的、最基本的歷史學科能力。主要有:聽、視和觀察的能力,閱讀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資料),記憶能力和區分史實作用的能力等。配置于教材頁面上的文字和畫圖,大都有史實意義,所以要善于 區分它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是教材特點所要求的一項能力。(1)區分主體內容和從屬內容;(2)區分必須儲存和 “過眼煙云”;   (3)區分基本史實和非基本史實?;臼穼?在歷史的點、線、面、體中不可或缺)必須熟悉, 扎實準確,“入庫”儲存,例如大字(主體)的內容、大事年表和歷史地圖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間等;(4)區分基本史實的相對性。即在這一歷史體系中是基本史實,而在可以涵蓋它的另一再大的體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實 了。此點較難,重點較不妨試試。   中華民族擁有的文物、古跡和館藏極為普遍,圖片影視資料極為豐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實結合起來,并適當發展鄉土訪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歷史概念的能力   歷史概念是在歷史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思維活動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歷史事物的本質屬性。掌握和運用歷 史概念是理性認識歷史的起點,是歷史思維能力的“發祥地”。歷史概念在學科能力中舉足重輕,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單一型歷史概念   這類概念就是一個一個的“歷史單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屬于史實性的有“井岡會師”,“《北京條約》”,“臺兒莊戰役”等。屬于論斷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則徐 ”,“工農武裝割據”,“中外和好局面”,“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愛國統一戰線”等。   2.復合型歷史概念   它由若干個單一型歷史概念組合貫通而成,又稱概念系列。“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 ,是三個獨立存在的單一概念,但組合貫通之,成了“三大戰役”這個復合型概念?!跋蛏鐣髁x過渡時期” 這一概念復合了時間、“恢復國民經濟”、“三大運動”、“三大改造”和“一五計劃”這五個單一概念。參 與“復合”的各個概念之間,是由其內在邏輯聯系而成——或遞進關系、或因果關系、或包含關系、或并列關 系等。   3.歷史概念的特點   (1)各類各個概念都有客觀性、獨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準確的外延(量的屬性)和內涵(質 的屬性)。這是掌握和運用它的關鍵所在;(3)歷史概念是歷史基礎知識的一個方面;(4)概念群體之縱橫及其 網狀化、序列化、具體化,就是歷史學科知識體系了;(5)對概念失之準確或錯亂,必定損害正確的歷史思維能 力的發展。   此外有眾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體”、“民主革命”、“改革開放”等等。運用時, 不要摳定義、追外延、究內涵,能恰當地揉合于史便罷。   三、縱橫基本線索的能力   歷史是線索的交織品?;揪€索是跳動在歷史有機體中的脈絡,是人們認識歷史的途徑。萬千縱橫有線索 ,萬千變化有線索。會抓、會用歷史線索為歷史學科獨特有之的一項能力。   1.歷史線索的兩大類   在歷史整體中,線索或隱或顯地表現為粗細、長短、遠近、中外、主從等;有曲線、直線、折線等;有政 治的、經濟的、 文化 的、戰爭的、社會過程的等。但是,按性質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線索和非基本線索兩大 類;按走向分辨,只有縱向、橫向兩大類。掌握了分類,就懂得了這項學科思維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線索的三重性   客觀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觀性,為師生對它的認知(即“理線索”)。相對性,指它的起止時空限定和 功效的特定范圍。三相結合,才能抓準用好。   3.基本線索的三功能   (1)貫通來龍和去脈,體現內在聯系;(2)提挈內容和要點,利用抓綱織網;(3)明確趨勢和歸宿,揭示變化 規律。縱橫這三項功能,可以讓學科能力同歷史的脈搏一起跳動。   4.基本線索的兩誤區   教材的“引言”本非基本線索,不可誤認。有些教學參考書把基本線索寫成了“內容簡介”或“內容提示 ”或“內容概要”,都不可取。規范地表達基本線索時,必須精煉概括為一句或幾句話說出。被基本線索所縱 橫的重點要點,不是基本線索本身。   四、運用基本觀點的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其核心和靈魂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念(基本概念)。沒有正確的觀點 ,肯定不會有正確的歷史思維能力。   近幾年來,各省縣市推出的初三結業考試卷,反映了當前大多數學校的實際水平。但課上能力素質的要求 ,完全可以也應當高出它三兩個“調頭”。必須看到,初中學生沒有多少基本觀點在備用、待用,需要“實實 在在”地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領悟和初步運用基本觀點的主 渠道 。   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領悟和運用的基本觀點有:   1.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   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結果,共性和個性,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 質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主要有:繼承和發展的觀點,前進和曲折的觀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現代史上更明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階級和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和個人的地位和作用,政黨及其領袖的地位和作 用等。   2.歷史學科基本觀點   主要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觀點,從基本國情和具體國情出發的觀點,政權和政體的觀點,反帝反封 建相結合的觀點,民主革命堅持三大法寶的觀點,中國歷史是世界歷史有機組成部分的觀點等。   3.摘選引用性的觀點   指教材根據需要而摘引他處的觀點,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對綱領、宣言、政策、 口號 等的引用;(2)對 人物言論的引用;(3)對著作的引用;(4)對定性、結論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團發動武裝政變”、“一國兩 制的構想”、會議有關決定等。   4.因史為論性的觀點   這類觀點(論斷、結論)是教材編者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觀點指導下 ,依據必要的史實和特定歷史條件,提煉概括而成為教材的“具體觀點”。本教材的“具體觀點”比現行任何 其它 教材(人教版)都突出。表現在:①在引言中;②在論斷性性的章、節、目標題中;③在課文之中,例如 ,衙門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④在性質、意義、評價和 經驗 教訓中。運用時必須注意:“具體觀點”無普遍性,只起特定作用,只 能“對號入座”。

歷史學科論文

3,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其 教育 本質是人文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更加強調歷史學科的基礎性作用,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在中學歷史的課堂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范文 一:中學歷史教學與社會美教育 提要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進行社會美教育,一是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二是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三是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四是挖 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應充分運用 現代化視聽手段,調動學生發現美、探索美的積極性;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的本質,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確立為人類理想社會奮斗終生的觀念,從而實現社 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 * * 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部美育的 教科書。在歷史教學中實施美育教育的原則,既是從學科特點出發,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需要,也是繼承和發 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客觀要求。 人的社會活動領域無限廣闊,社會生活方式多種多樣,到處充滿著可供審美的對象。美,從形態上看,通 常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三大類型。本文著重就歷史教學與社會美的教育問題,談點看法。 社會美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美,經常表現為各種積極肯定的生活現象。馬克思說過:“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 實踐的?!鄙鐣啦粌H根源于實踐,而且本身就是實踐的最直接的表現。歷史學科的社會美往往是以歷史人物 為中心,并且通過歷史人物的 言行舉止 所顯示出來的美。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常常和德育結合在一起,表 現為美德教育。古往今來的風流人物,多如繁星的民族精英,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璀燦思想和精神風貌,是 我們進行社會美教育的極好教材。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 ,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挖掘。 一、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的情感 人的美包括人體美和心靈美,而起決定作用的則是心靈美。愛國,這是心靈美的最重要的表現,也是社會 美教育最基本的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敝?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千百年來,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 、解放和國家的繁榮、昌盛,多少志士仁人前仆后繼,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正氣歌。 從驅逐倭寇的戚繼光 、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血灑疆場的關天培,他們的民族氣節是何等的忠貞;從與艦共存 亡的鄧世昌、以身殉國的丁汝昌,到甘愿為變法而捐軀的譚嗣同、“為天下人謀永?!倍I身的林覺民,他們 的愛國義舉是何等的豪壯;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抗戰期間毅然留起了胡須, 拒絕為侵略者和漢奸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__在獄中懷著滿腔熱血寫下的《可愛的中國》,成為 后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教材。 這些愛國者和革命者,盡管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但在他們身上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 愛國主義精神是一致的。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種不畏強暴、不甘屈服、百折不撓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國才沒有 在歷次面臨的嚴重危機中亡國;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前仆后繼、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才有了我們的今天;也 正是這種愛國主義情感,成為我們今天實現騰飛,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的精神支柱。 同樣,在世界史上,無數英雄人物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奮斗不息。從被法國人民譽為“奧爾良姑娘” 的抗英英雄貞德,到出生入死,幫助黑人奴隸獲得自由的塔布曼,從美國的開國元勛華盛頓、杰佛遜及其所起 草的《獨立宣言》,到印度國大黨領袖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黨人制定的《國民公約》 ,無不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愛國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其表現可以是驚天動地的壯舉,也可以是默默無聞的奉 獻。在今天和平建設環境中,作為一名中學生就是要繼承和發揚愛國主義的光榮傳統,維護民族的團結和國家 的統一,刻苦學習科學 文化 知識,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四個現代化貢獻聰明才智。 二、挖掘理想教育的內容,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 人本身的美是社會美的重要表現。人的美和理想是緊密相聯的。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或者說是對未來 的憧憬、向往和追求。陶鑄同志在《崇高的理想》一文中指出:“理想是有社會性、階級性的。……一個人的 理想,是為多數人的利益,為社會的進步,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也就是說,合乎社會歷史發展的 規律,就是偉大的理想?!? 青少年時期正是世界觀形成時期。對青少年進行革命人生觀教育,幫助他們逐步樹立起遠大的革命理想, 特別重要。毋庸置疑,歷史教學同其他學科教學一樣,都擔負著這一任務。 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無數史實雄辯地說明,古往今來,一切有作為的人都是具有遠大理想的人。馬克思在中 學 畢業 論文《青年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寫道:“我們選擇職業時所應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 ”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立志以“改造中國與世界”為己任。周恩來在學生時代就決心“為中華的崛起”而學習 。大發明家愛迪生說過:“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并以此為人類造福。”他們理想的 共同點都是為民族、為人類謀幸福,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 共產主義理想是人類最崇高最偉大的理想。為了實現這一理想,無數先烈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他們的 光輝業績,永遠載入史冊,激勵后人。 利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理想教育的內容,對青少年進行理想教育,要幫助他們克服兩種傾向,一種是片面 強調自我,另一種是胸無大志,缺乏遠大的理想。要教育他們處理好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貢獻與索取的 關系。歷史教學要通過大量的史實,引導學生從優秀歷史人物身上吸取營養,從小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 的理想。要使青少年逐步懂得: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的人,人總是受社會制約的。因此,個人的理想、 抱負是以國家、社會的需要為基礎的,個人只有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才能得到社會和國家的承認 ,才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自我價值才能得以實現。 三、挖掘道德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 道德,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調整人們之間行為的規范和準則。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征?!倍韲?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說:“美和道德是親姊妹。”由此可知,美和道德密切相關。 中學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中華民族素有注重道德修養的傳統,歷來強調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 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 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優秀的思想成果是我們需要繼承和發揚的。 儒家歷來重視修身養性,孔子主張 “溫、良、恭、儉、讓”,“克己”;孟子強調“善養浩然之氣”;諸葛亮重視“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劉 備則主張“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等等。他們莫不認為注重道德修養是做人之本。中國古代有許 多清官,廉潔奉公、憂國憂民,受到歷代人民的敬仰。明朝兵部尚書于謙兩袖清風,為官清廉;諸葛亮一生“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岳飛強 調“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死”等等,都表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平凡小事,如贍養父母、尊師敬友、樂于助人、大公無私等等,一旦表現出高尚的情感和情操來,就極為 感人。正是雷鋒、朱伯儒、孔繁森等這樣平凡而偉大的人物,他們的行為所表現出的高尚情感和情操,匯成了 時代的新風尚。 從歷史的角度審視,我們可知,社會主義道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展的必然結果 ,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進步、最高尚、最美好的道德。社會主義道德提倡的集體主義,它與封建社會的道 德規范“三綱五?!薄ⅰ爸倚⒐澚x”,與資本主義的道德規范“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有著本質的區別。在我 國,集體主義的原則要求是: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個人利益必須服從集體利益。歷史教科書中道德教育內 容的深入挖掘,必定有利于青少年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以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為自己的行為 準則,做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 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培養學生為科學獻身的精 神 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一般認為,在自然科學研究領域要尊重規律,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實際 上,社會科學領域也同樣如此。 古今中外,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追求真理,獻身科學,促進了人類事業的進步與發展,歷來受到人們的尊 敬,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歷史教學中努力挖掘科學品格教育的內容,從而培養學生獻身科學的精神,主要體現 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熱愛科學、刻苦求知的敬業精神。馬克思將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人類的解放事業,他從研究商品 入手,解剖資本主義社會,寫下了《資本論》這部巨著,為無產階級提供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司馬遷踏遍祖國各地,歷盡艱辛,雖受腐刑之辱卻矢志不渝,寫成了史學巨著《史記》;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 ,嘔心瀝血27年,三易其稿,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古羅馬科學家普林尼為了實地考察維蘇威火山而 獻出了生命;近代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經過長期的觀察和考察,創立了科學進化論;居里及其夫人在極其艱苦 的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經過長期的辛勤勞動,終于發現了鐳,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 許許多多 的史實告訴我們,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只有像他們那樣一絲不茍、孜孜以求,乃至獻出寶貴的生命,才能有 所建樹??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我們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需要科學,需要人才,青少年一代,從小就應該立志獻身科學,獻身祖國的四個現代化。 第二,敢于堅持真理、捍衛真理的無畏精神。堅持真理、捍衛真理,需要勇氣,有時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 價。歷史上許多思想家、科學家為了堅持真理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對劊子手的屠刀英 勇就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币獯罄乃噺团d時期著名思想家和科學家布魯諾堅守“日心說”,雖 被宗教裁判所監禁7年而毫不動搖,最后被教會處以火刑,臨刑前他在火堆上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來的世 紀會知道我的價值。”這是何等剛烈!在探求科學奧秘、尋找真理的道路上,需要這種大無畏的精神。 社會生活方式是多種多樣的,社會美的表現形式也是多方面的。歷史教科書中所包含的社會美教育的內容 也不限于以上幾方面。深入挖掘內容,進行社會美教育,是歷史教學的長期任務。 實施歷史教學中的社會美教育,在 方法 上除了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程序、優化教學過程外,根據歷史學科 的特點,應著重從兩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圖片、幻燈、音響等現代化視聽手段。歷史的特點是它的過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這些特 點決定了現代化視聽手段的運用在歷史教學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利用教科書中社會美的 因素,并借助于歷史圖片、幻燈、錄音等形象化的載體,再現歷史場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如講述紅軍長 征時,播放一曲《過雪山草地》,激發學生對紅軍長征艱難歷程的聯想和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也可編制簡 易幻燈片,再現某一歷史畫面,“化虛為實”、“化遠為近”,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 二是引導學生從具體史實中認識歷史規律,以實施社會美教育。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 的,社會歷史的發展也是如此。古人強調“以史為鏡”、“讀史明智”,就是指認識和駕馭歷史規律,指導社 會實踐。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具體的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歷史知識中去認識規律,深層 次地理解歷史現象的本質,預測未來,指導現實。如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其基本動因是物質資料的生 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決定的。 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日本明治 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以及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究其終極原因,是這些國家當時的經濟生活內部的矛盾沖 突。其共同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學生懂得這一規律,對資產階級 革命或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對資本主義制度最終代替封建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同樣,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 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日益成為新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必然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 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社會美教育歸根到底是為了提高人本身的素質。歷史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對 諸多史實的歸納,認識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并在今后的實踐中自覺地遵循和利用歷史規律改造世界,創造未 來,從而實現社會美教育的根本目的。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范文二:中學歷史學科 反思 性教學與實踐 論文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反思性教學;實踐 論文摘要: 文章 將反思性教學理論運用于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之中,力圖把中學歷史學科反思性教學實踐做一個完整的呈現,從而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一些有益的幫助。 反思性教學自產生之日起,無論是作為一種思潮,還是作為一種運動,都一路高歌,勢不可擋。主要是因為它給當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具體來說,反思性教學啟發人們反思操作性教學的局限,不斷探究教學中的新問題,在探索中把自己鍛煉成學者型教師,從而改變憑 經驗 教學或簡單重復教學的現象。目前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全面展開,新課改要求教師轉變課程實踐方式,為此“教師應超越常規教學中對課程內容的機械復制,積極對自身的課程與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反思性教學理論傳入我國,無疑是為廣大教師理解新課改提供了新的視角,這對他們創造性地實現新課程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近年來,筆者一直堅持將反思性教學理論運用于中學歷史教學實踐,現結合中學歷史教材,就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體會,以求教于方家。 所謂中學歷史學科反思性教學實踐,就是在反思性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中學歷史教學的過程。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借助對自己教學實踐的行為研究,不斷反思自我對歷史教學內容,學生學習歷史的規律,歷史教學的方法、手段以及經驗認識,以發展自我職業水平,努力提高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活動過程。 一、教學實踐前的反思 備課是教學工作的第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師能否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前提。教師備課時,應對即將實施的教學目標、過程設計、采取 措施 、使用方法、時間安排等的合理性進行思考、預期和修正。例如:我在備《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Ⅱ)第4課]一課時,對課程標準進行了反思。 課標的內容是“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按課標要求“資本主義萌芽”必須講授,而人民版教材卻沒有相關內容,這是教材編者的疏漏,還是課標制定者的失誤?究竟如何處理資本主義萌芽問題才更合理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結果發現大多數學者都否認中國存在所謂“資本主義萌芽”。 著名歷史學家蕭功秦說:“實際上這種所謂萌芽的東西可能根本就長不大!在封建制度主張定于一尊,在這種求定息爭、防爭氓亂為基本文化精神的社會里,哪怕長出來也是沒有意義的。它總是會被扼殺掉,根本用不著西方勢力動手。比如雇工制度,在宋朝就有了,可它永遠是這個東西,幾百年的時間里也沒有長成資本主義的大樹。因此,我認為稱所謂資本主義萌芽是一個誤導的概念,改稱為永遠長不大的資本主義死胎,可能更接近事實一些。”另一位學者任爽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我們在春秋戰國時期,似乎已經可以依稀找到資本主義萌芽,而在明清時期,似乎還可以發現大量的奴隸制的殘余。 這些現象給我的感覺是,在中國,社會形態的演進似乎不可能被嚴格而明確地或者說是硬性地加以區分。因為人們可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現同樣的因素,或者說相同的因素往往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長期延續”。從上述學者的論述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目前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已遭到了學術界普遍質疑。雖然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但不能因為有爭議就一字不提,況且課標中也有明確的要求,因此教學中不講不行,關鍵是如何講的問題。 如果講得太深學生難以理解,若是給學生一個定論更有悖于科學性原則。鑒于上述情況,我在備課時一方面補充了有關資本主義萌芽的基本知識,同時也簡單介紹了學術界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這樣一來,既貫徹了課標要求,也彌補人民版教材的不足。 二、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對教學情境、進程、態度、內容、方法及時反思,以便驗證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同時還要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調控。 例如:我在講授《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高中人民版《歷史》(必修Ⅰ)專題二第1課《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主要介紹了1840~1900年西方列強侵華史實,第2課《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講述的是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而其他版本的教材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都是將列強侵華史與中國軍民抗爭史同時介紹的。人民版之所以另辟蹊徑,把中國人民的斗爭史單獨拉出來,專門設置一課,主要是為了進一步落實突出課程標準關于“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這一情感態度價值觀主題。我在備課時基本沿襲了教材的這一思路,而沒有把兩課內容按時間順序進行整合。 在講授第一課時,學生都能按時間順序掌握列強侵華的重大事件。而在上第二課時,我卻驚奇地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中法戰爭”(第1課中的內容)發生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第2課中的內容)之前。產生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初中階段歷史教學沒有到位,學生連最起碼的時間概念都沒有。怎么辦?如果仍然按原來的教學設計授課,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時我立即調整了教學進度,先給學生補習初中歷史,等他們形成必要的時間概念后,再按原來的設計進行教學。雖然這一節課沒有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但由于及時調控卻使得課堂教學更趨合理。三、教學實踐后的反思 課后反思也是反思性歷史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環。通過對實踐結果的歸因、 總結 評價、尋找差距,以便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指導現今、未來的教學活動。承前所述,上完《中國軍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一課后,我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效果進行了反思:1.如何解決教學進度與課時不足的矛盾。高中歷史課每周只有兩節,如果在講授新課過程中,還要補習初中的教學內容,肯定無法完成課標規定的教學任務。增加課時顯然不可能,怎么辦?能不能挖掘隱性課時呢?如果能設計一份預習提綱,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預習,事先解決上課時的“攔路虎”,到授課時的進度自然就加快了;同時,預習題能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學習,而且這也是反思性教學目的——兩個“學會”的具體體現。這樣看來,設計一份既科學又經濟的預習提綱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經過一番思考,我設計了如下提綱: (1)按時間順序列舉列強侵華的事件及其后果? (2)針對列強入侵,中國軍民進行了怎樣的抗爭?結果如何? (3)將列強侵華事件與中國軍民的反抗斗爭一一對應起來。(4)在課本中找出中國軍民反抗斗爭的典型事件。這份預習提綱能否奏效,還有待于下一節課的驗證。 2.如何完成情感教育目標。我在授課過程中側重史實講解,忽視了情感滲透,這堂課本應該上得生動感人,結果卻變成了簡單史實的羅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首先查閱了有關情感教育的文章,其次還虛心向老教師請教,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擬定了如下措施: (1)采取情景式教學。激活學生情感世界,不是靠教師簡單的灌輸,而是要學生親身體驗。上課時要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再現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的感人場面,讓學生從中體會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2)發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教材選取的中國軍民奮起抗爭的事例都是具有其特有含義的?!叭锟褂ⅰ?,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左宗棠收復新疆”,頌揚了政府官兵為收復國家失地而作的積極努力;“黃海海戰和反割臺斗爭”,表現了政府官兵、人民群眾為維護國家主權,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義和團反帝運動”,則譜寫了廣大農民群眾高舉“反帝”大旗,與列強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壯麗詩篇。上課應選擇典型事件,從“中華民族”的視野來講授。面對著列強的入侵,無論政府官兵,還是民眾百姓,盡管他們形式不同,手段不一,或自發,或有組織,但他們都是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為維護國家主權,捍衛民族尊嚴而英勇抵抗外來侵略。 (3)啟發學生主動參與。情感教育自然離不開學生的全程參與,是被動接受還是主動參與,直接影響到情感教育的效果。在講授中國軍民抗爭時,可啟發學生進行討論,談談各自的感想,讓學生在交流中進一步體驗中國人民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從而把本節課的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我將教學反思后形成的改進方案用于另一個班級的教學。相比之下,這節課有了明顯的進步,但又涌現出一些新的問題。由于部分學生預習不充分,再加上學生討論持續時間過長,教學進度再次被延誤。這些問題又將成為反思性教學新的起點,反思性教學就是在這種不斷循環中推動教學日趨合理的。 歷史學科就是讓人通過認識過去來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矯正自我、超越自我。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但研究歷史、學習歷史的都是現代的人,我們所教所學的歷史,實際是今人對前人的理解學、解釋學,由于社會的進步,時代的不同,人們對歷史的解釋與認識也就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教師應當自覺樹立反思意識,與時俱進,引領學生科學地總結歷史經驗,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培養學生富有時代意義的歷史思維。綜上所述,歷史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反思性教學必將成為中國歷史教學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海教育科研,2002. [2]王春光,郭根福.反思性教學實踐與教師素質的提高[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 [3]蕭功秦.思想者是幸福的[J].歷史教學,2001. [4]任爽.鑒空衡平[J].歷史教學,2005. [5]洪明.西方反思性教學的興起與成因[J].上海教育科研,2002. [6]鐘啟泉,等.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J].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1. 歷史教學論文范文 2. 初中歷史教學整合思考 技術論文 3. 淺談高中歷史教育論文 4. 有關初中歷史學科教學論文 5. 初中歷史自主探究教學淺談 6. 高中歷史教育論文

中學歷史教育教學論文

文章TAG:歷史教學論文歷史歷史教學教學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溪县| 凤庆县| 本溪| 平阴县| 黄陵县| 鄢陵县| 宝鸡市| 高密市| 新宁县| 洞头县| 高唐县| 西城区| 格尔木市| 萨嘎县| 镇原县| 徐汇区| 平阳县| 雷山县| 且末县| 元谋县| 新安县| 丽水市| 重庆市| 平顺县| 华蓥市| 光泽县| 察哈| 深水埗区| 新乐市| 贺兰县| 滦南县| 黄浦区| 简阳市| 南雄市| 合作市| 安多县| 永安市| 聊城市| 宣威市| 盐城市|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