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所謂“上海本地人”的祖籍,絕大多數都是江蘇。關于你的問題,陜西、山東、河北、河南等地的人大部分都是山西人的祖籍,商朝自商湯至紂王亡國,其國都先后有7次遷徙,即商湯時定都毫(今河南商丘縣北);至仲丁時,遷都于囂(今河南滎澤縣西南);河稟甲時,遷都于相(今河南安陽縣西);祖乙初時,遷都于耿(今山西河津縣南);后再遷都于邢(今河北邢縣);至盤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偃師縣西),改國號殷,稱為殷商;到武乙時,再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直到紂亡。
1、上海人的祖籍大多來自哪里?
在民國之前,上海一直都是江蘇省的地盤!最初叫上海縣,隸屬江蘇省淞江府。后來,在淞江府之上又設置了上海道,全稱“分巡蘇松太常等地兵備道”,雖然上海道也有“上海”兩個字,但這里的“上海”并不是行政區概念,更多地還是職能劃分,上海依舊還是上海縣。▲晚清時期的上海縣1927年,為了更好地管理上海,國民政府將江蘇省的上海縣、寶山縣部分鄉鎮析出,成立了上海特別市,由國民政府直接管轄,
自此,上海才正式成為了“院轄市”(相當于現在的直轄市)。但民國時期的上海市范圍依舊十分狹窄,主要還是現在上海市老城區及其附近一些鄉鎮,遠比現在上海市的面積小得多,原來的上海縣和寶山縣被析出部分鄉鎮之后,建制依然保留,仍然隸屬江蘇省。▲民國時期的上海特別市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隸屬江蘇省的嘉定縣、寶山縣、上海縣、川沙縣、青浦縣、南匯縣、松江縣、奉賢縣、金山縣、崇明縣被成建制劃歸上海市,
自此,現在上海市的地域范圍才最終確定。換言之,現在上海市的很多地方,在1958年之前都是江蘇省的地盤,比如現在上海市的崇明區、金山區、奉賢區等等,都是1958年之后才并入上海市的,在此之前,它們都隸屬江蘇省、而不是上海市。這就是為什么陳云同志的很多簡歷資料中籍貫一欄都填寫的“江蘇青浦”、而不是上海的原因所在,
▲1958年劃歸上海市的江蘇十縣說到這里,想必諸君也大概其看明白了。現在所謂的“上海本地人”中,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曾經的“江蘇人”!只有上海老城區的“原住民”,才勉強能算是“上海本地人”,再往遠了說,在民國之前,根本就沒有什么“上海人”,連上海都只是江蘇省的上海縣!換句話說,所謂“上海本地人”的祖籍,絕大多數都是江蘇。
包括民國時期很多因為務工等原因遷往上海的“外地人”中,絕大部分也都是江蘇人,要不怎么現在很多人都開玩笑說蘇州、無錫是上海的“遠郊區”呢?這兩個地方是民國時期上海外來人口的主要來源之一!比如舊上海最著名的“榮氏家族”,就來自于江蘇無錫。除了江蘇之外,因為地緣優勢,浙北的嘉興、湖州等地,甚至包括杭州、寧波、紹興等地,在民國時期也有大量人員因為務工或其他原因遷入上海,
換言之,現在一些所謂“上海本地人”,還可能是原來的浙江人。時至,蘇南、浙北這兩個地區依然是現在許多所謂“上海人”最主要的的祖籍地,當然,上海從民國開始就是全國最大的“大都市”,外來人口還是相當多的,全國各地都有。而這些人的后代,基本也都成為了現在的所謂“上海人”,說白了,所謂“上海人”的祖籍地,其實就是現在某寶包郵的地區。
2、河南、山東、河北人真都來自山西大槐樹嗎?
我是洎水藍,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全國好多地方,在這里一起來回答大家。山西大移民在歷史上,從明洪武3年至永樂年,近50年的時間里發生了17次大規模官方大移民,原因得從元末說起,元末明初,社會不斷的戰爭動蕩,大肆殺戮,和連年的瘟疫災難,河北,河南,陜西,山東等地,人口稀薄,田地荒蕪,為了維護明朝的封建王朝的統治,采用了朝中大臣,萄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決定移民屯田。
之前山西由于受戰爭和災難的影響比較小,接納過周邊省份的大量流民,人多地少,人口稠密,據資料顯示,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189.1萬人,河北人口189.3萬人,而山西人口403.04萬人,比河南河北人口總和還多25萬,山西地峽人稠生存難的現狀越來越突出。于是作出了此戰略性的政策,當時大移民的主要官方始發地是洪洞大槐樹,從這里遷出去的人才可以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所以大槐樹就成了移民祖籍的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