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節、盛大慶典,世人制作彩繪龍燈慶祝一番。往年玩龍燈,一般是正月十三出燈,十六粲燈,龍燈乃我國民間舞蹈用具,是用布或紙做成龍形的燈,說來這龍燈也并非年年一定要玩的,一般是上一年的年景比較好的時候,玩龍燈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一些,這樣,龍燈舞的文化氛圍和文化內涵就體現出來了。
1、龍燈值多少錢?如何評價龍燈?
怎么又談到″錢″?須知:龍燈也算得上“無價之寶″!何以見得?龍燈乃我國民間舞蹈用具,是用布或紙做成龍形的燈。燈架由許多環節構成,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表演時每人舉著一節,同時舞動,用鑼鼓伴奏。特別是擔當龍頭和龍尾的演員,一要有膂力,更要反應快、身段靈、配合好,隨時隨地跟著耍球(珠)演員上下翻滾,左右擺動,前后呼應,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龍,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爪,能走善飛,更能興云降雨,封建時代用它作為帝王的象征,至尊至貴。民間把它奉若神靈,期求風調雨順,現今,每個中國人都自稱龍的傳人。每逢新春佳節、盛大慶典,世人制作彩繪龍燈慶祝一番,那制作精巧,彩繪鮮亮的龍燈,真的做到盡善盡美,而且多由民間能工巧匠自行制作的,豈能用“錢″來衡量?!。
2、我們這里過年有迎花燈,元宵有迎龍燈習俗,你們呢?
我們湖南邵陽過年的習俗可謂豐富多彩,吃的,玩的,紀念先祖的,應有盡有,―1―宰牲畜,做臘菜十二月初八臘八節以后,家鄉的人們便開始了盡情地制作臘菜。一般的臘菜有臘雞、臘鴨、臘牛肉、臘豬肉、臘豬雜(豬心、豬腸、豬臉皮、豬肚、豬腰子等)、臘香腸等,經過特殊的腌制、烘烤,臘菜不僅味美有嚼勁,還存放經久,是我們小家餐桌上的一道常菜,也是中國各種宴席上的一道美味。
―2―打年糕,做米花農村每個院子里就有一個蒸籠,十來個竹篾箍;一個石槽,兩個長木槌子,一到年邊,每家每戶便陸續架起了蒸籠,把浸泡淘干凈的糯米,一半染成紅色,一半米原色,裝入蒸籠中,蒸出香甜的糯米飯。大盆裝,放在洗干凈的餐桌上,每人一個竹篾箍,白色米飯打底,紅色米飯蓋面,經過均勻的搖晃和晾曬,生米花做成,但是香脆的米花可要等到除夕之夜經過大火油煎才能吃喲。
接著,人們把剩下的糯米飯倒入干凈的石槽中,派家中力氣大的人手持木槌,你一槌,我一槌打起了年糕,等糯米飯被打成一大粘團時,再動手開度,做成一小個一小個的團子,壓扁成餅樣(有的還放入模子里印上吉祥的圖案)年糕便做成了。―3―打豆腐,做血餅(也稱豬血丸子)我們這兒的農村,每年春節有種大豆的農活,初秋大豆就成熟,經過收割晾曬,存入糧倉。
每當過年的時候,便把大豆泡入水中,用石磨或電磨打碎成漿,架起大黃鍋,燒上家鄉好井水,把豆漿裝進棉布袋過濾,豆渣留下豆漿流入鍋中加熱,灑上熟石膏水,豆腐便凝結成塊,再裝入大木盒中壓制成匹,經過十多個小時,豆腐做成了。臘豆腐、鹽豆腐、霉豆腐、油豆腐,想吃什么,做什么,家鄉最盛名的是做豬血丸子。稱上幾斤五花肉,打上幾斤豬血,放入白豆腐,拌上鹽巴、香料等,揉成好看的團,經過烘烤,香噴噴的豬血丸子就做成啦!―4―大掃除,貼對聯每到年邊,大人們便率領孩子在家大搞衛生,
小到家中的擺設,大到庭院的清理。到處要打掃得干干凈凈,擺放得整整齊齊,出對子,寫對聯,貼新符。家家戶戶,紅紅火火,熱熱鬧鬧,―5―掛燈籠,放爆竹大紅燈籠掛起來!我們的習俗是燈籠里的燈要從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除夕)點到正月十五,中間不間斷,象征來年生活紅紅火火。在除舊歲時,要放爆竹,到家先前點亮燈火蠟燭香,燒紙錢,請祖宗先人們吃團圓飯,
迎新年時,也要燃放爆竹,普天同慶新年的到來!―6―走親訪友,過大年春節是中國人民傳統節日,也是最盛大的團圓節日。外出工作的人們,在十二月就開始回家,春節時,便帶上禮品走親訪友,大致規則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兄弟姐妹,初五初六朋友三四”,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生活節奏的變快,規則有變,靈活應用,大伙這家吃一頓,那家聚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