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明艾灸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艾灸溫陽散寒祛濕,針對寒濕大膽用不用太擔心,我們再來說艾灸,艾灸,是灸法,主要是用于治療寒癥的,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之功效,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有調和胃氣、祛濕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1、艾灸可以去濕氣嗎?
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清代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亡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可以說明艾灸的功能是非常強大的。艾灸排濕穴位1、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作用: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2、豐隆定位: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嵴外2橫指處,作用:有調和胃氣、祛濕化痰、通經活絡、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3、關元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作用:不僅有強壯作用,還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回陽固脫之功效。4、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
作用: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效。5、陰陵泉定位: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作用:健脾利濕。方法:每日一次,每次灸10-20分鐘,以自身感覺舒適為宜,以皮膚出現紅暈為度,癥狀減輕以后可以隔日灸一次,施灸順序一般為: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頭身,后灸四肢;先灸左側,后灸右側。
2、濕熱體質可以艾灸嗎?
先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濕熱體質不推薦艾灸,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非專業人士很難把握,一不留神可能就上火!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治療以化濕為主;熱重則以清熱為主,其次,濕熱部位不同,治法也不同。1.脾胃濕熱證證候:脘悶腹滿,惡心厭食,大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治則:清熱化濕。2.肝膽濕熱證證候:肝區脹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
治則:清熱利濕。3.大腸濕熱證證候: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治則:清熱利濕、行氣導滯,4.膀胱濕熱證證候:尿頻尿急,尿道灼痛,尿黃赤短少,小腹脹悶,或伴有發熱腰痛,或尿血,或尿有砂石,大便干,舌紅苔黃膩,脈數。治則:清熱利濕,5.濕熱痹證證候:骨節及肢體煩疼、或關節紅腫疼痛,或寒戰身熱、面目萎黃、口干不欲飲、苔黃膩、舌質紅、脈濡數或滑數。
治則:清熱宣痹,在治療之前,你就先要搞清處自己的濕熱究竟是濕重于熱還是熱重于濕,濕熱究竟是哪個位置。一般來說,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下焦宜利,我們再來說艾灸,艾灸,是灸法,主要是用于治療寒癥的。所用的材料艾絨,能宣理氣血,溫中逐冷,除濕開郁,生肌安胎,利陰氣,暖子宮,艾灸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之功效。主要針對陽虛或濕寒之證,
有不少醫家提出熱證禁灸的問題,如《圣濟總錄》指出:“若夫陽病灸之,則為大逆”,但古代文獻中亦有“熱可用灸”的記載,灸法治療癰疽,就首見于《黃帝內經》,歷代醫籍均將灸法作為本病證的一個重要治法。唐代《備急千金要方》進一步指出灸法對臟腑實熱有宣泄的作用,總體而言,艾灸主要用于濕寒或陽虛之證,應用于有熱證還是需要專業的辯證和施治手法,非專業人士不推薦!因此,不推薦濕熱體質使用艾灸!。
3、艾灸哪個部位最祛濕?
我是中醫二羊,一名臨床中醫生,這個問題本身稍微有點問題,首先濕需要細分來看,基本的寒熱需要分清。寒濕可以多做艾灸,適合艾灸,而濕熱就不能亂用艾灸,要用需要謹慎和把握好度,艾灸溫陽散寒祛濕,針對寒濕大膽用不用太擔心,常用的穴位有中脘穴,氣海穴,關元穴,足三里,三陰交等。而濕熱呢?本來熱就重,艾灸需要用瀉法,就是吹大火來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