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沒有“廣東省知事”這樣的官職,只在一些衙門里設有“知事”的官職。步軍統領衙門步軍統領衙門的全稱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民間也叫九門提督衙門,相當于今天的北京衛戍區司令部和北京市公安局,步軍統領衙門在京城里是很拉風的衙門,晚清一些轟動全國的大案子,比如肅順、端華和安德海他們被抓和抄家,抓戊戌七君子等都是他們出面。
1、在明朝廣東省知事是什么官職?
明代沒有“廣東省知事”這樣的官職,只在一些衙門里設有“知事”的官職。這里說的“知事”官職和日本現在的“知事”官職并不一樣,日本的知事是都、道、縣的首長,相當于中國的省長,日本的知事源于中國古代的知縣、知府,因為當時也稱“知某縣事”或“知某州事”,所以大家不要混淆?!爸隆弊鰹橐粋€單獨的官稱始于金代,是當時一些衙署的首領官,品級不高,為正七品或正八品,主要負責一些文牘工作,
元代時沿用,設置于六部司庫之中,其他官署也有設置,主管案牘和吏員。金史里記載:“知事,正八品,掌付事勾稽省署文牘,總錄諸案之事”在說明代知事官職之前,首先介紹一下明朝時一省的最高機構為承宣布政使司,其次還有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俗稱“三司”,分管民政、司法、軍事事務,這其實是明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措施。
而“知事”這一官職在明代的通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轉鹽運使司、軍衛及各府中均有設置,品級一般為正八品到正九品不等,主管出納文移的工作。按察使司的知事也掌管勘察刑名等事務,實際上明代很多衙署都有知事這一官職設置。綜上所述,明朝并沒有廣東省知事這一官職稱謂,知事只是當時各衙門及各司、府里的一個掌管出納文移的八九品官員,
2、廣東話(粵語)的發源地是在廣東哪里呢?
揭穿封開是廣信治所的偽說一、廣信”文化:關于家鄉歷史的建構近幾十年來,很多地方都競相爭奪一些地域標簽與文化符號,不僅爭奪歷史名人的祖籍、出生地、活動地、墳墓所在地,典型的例子如曹操、李白、楊貴妃、袁崇煥、劉三姐等;也有不少搶奪與恢復古地名、地標的情況,如襄陽、赤壁、華容道等。這些爭議可能或多或少與歷代行政區劃的調整、鄉土認同情結有關,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們能為地方政府“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策略提供充足的文化資源與文化自信,并通過旅游開發、招商引資等途徑推動地方經濟等,
因此,爭奪這些文化符號將為地方政府帶來豐厚的經濟回報、政治資本與社會效應等,其背后實質上是地方經濟、政治等多種利益的博弈。“廣信”之源聚訟不已近幾十年來,兩廣地方政府與學界圍繞著“廣信”這一文化符號也引發了不少爭論,“廣信”的歷史依據是它曾是兩漢時期交阯刺史部(后為交州)以及漢魏六朝時期蒼梧郡的治所,因它在漢代嶺南地區的政治核心地位,故被譽為“嶺南文化古都”、“廣府首府”等。
出于此,“廣信”可謂是一個相當優質的“地域標簽”與“文化符號”,誰擁有它,誰就有充足的文化自信,但學界對蒼梧郡廣信縣治所故址聚訟不已,目前主要有兩種觀點:“廣西梧州說”與“廣東封開說”,還有人為調和二說而提出折衷的見解。我們首先看看歷代史籍傳統的說法——“廣西梧州說”,“廣信”之得名,當因漢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嶺南地區“廣布恩信”。
根據《漢書·地理志》、《續漢書·郡國志》、《元和郡縣圖志》、《輿地紀勝》、《讀史方輿紀要》等歷史地理典籍資料,皆認為漢代蒼梧郡廣信縣治所在今廣西梧州市區,后代眾多學者均對此無異議,然而1947年,羅香林先生率先提出“廣東封川說”,認為“現在廣東的封川,就是漢代蒼梧郡治的廣信”。1952年廣東政區進行調整,封川縣與開建縣合并為封開縣,“封川說”自然也就成為“封開說”,
自1980年代以來,“廣東封開說”得到進一步闡發,以廣東學者陳乃良先生與中山大學黃偉宗教授為首,組織多位學者考察與舉辦了多次學術會議,明確提出“封開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嶺南文化古都”的觀點,得到多家媒體的大力宣傳報道及不少學術論著的采納。但兩廣也有不少學者的質疑“廣東封開說”這一觀點,廣西考古學、歷史地理學等專家學者們紛紛通過檢討史料、證以實物,再次肯定了“廣西梧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