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是湖北江漢平原,應該說這一大片地區的方言區別不大。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山東的方言體系可不僅僅只有魯西、魯南那一片,況且山東也有很多地區不吃煎餅,整體上山東的方言體系分為三個大片區,一個是魯北、魯中的冀魯官話、一個是魯西南片區的中原官話,還有一個便是膠東半島的膠遼官話,這其中冀魯官話廣泛分布在河北南部,魯西南的中原官話廣泛分布在河南以及我國大部分地區,所以這兩處方言外地人還是可以聽得懂的。
1、菏澤這個地方的方言如何?
在俺菏澤,喝水叫喝肥,說話叫佛話,白菜叫貝菜,高興叫喜類航,睡覺叫費覺昨天叫夜夜個前天叫切夜個,明天叫明個,后天叫過明,鑰匙叫約匙,饅頭叫饃,水餃叫扁食,爸爸叫大大,媽媽叫娘類,舅媽叫妗子,姑姑叫麻麻,蟬沒脫殼叫爬叉脫了殼叫嘟了的,麻雀叫小小蟲,鴨子叫變嘴,小男孩叫小小的,小女孩叫小閨女,傻子叫拼種,缺心眼叫半吊子每次聽到菏澤話都感覺的舒服,尤其在外地聽到鄉音感覺到溫暖,質樸的菏澤人,我的家鄉。
2、山東菏澤方言:爸爸,我們叫dada(大大),你們的方言怎么叫?
謝謝邀請!我的家鄉是湖北江漢平原,應該說這一大片地區的方言區別不大,以前把自己的父母一般都叫“爹爹,姆媽”。也有一些例外,我到現在也還不太明白,在我的老家,有一些人,明明就是自己的親生父親,卻偏偏叫成“叔兒”“伯伯”、“大爹”“小爹”這樣叫法的人還比較多。是不是故意這樣叫著,顯得跟子女疏遠一點,有利于孩子長大成人呢?或者是相信算命先生的“八字”不合,只得改口叫個別的稱呼來避開呢?究竟是什么原因,我還是不明究里,
其實,關于父親的叫法,我的老家還有一些更奇特的,比如有叫“哀爺”的,就是這個音,古代有“爺娘”之說,比如花木蘭“替爺從軍”,這里的爺就是父親。但“哀爺”一詞又是什么意思?我還是弄不明白,上面說的關于父親的叫法,都是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常見的,七十年代也還比較流行。但是到了八十年代,這些對于父親的稱呼就基本上消失了,
3、你認為山東哪個地方的方言最好聽?
我雖然老家是聊城,但在濟南接觸的多了,更何況出差山東轉遍了,山東以東淄博話難聽,有的你幾天理解不透o在淄博大集上常常有老鄉、朋友這么問″:二哥,你饑困了不咋?″百思不得其解,問當地有關部門的朋友才笑著說:″就是說,二哥你吃了嗎?″讓我回濟回將這句話說給大家聽,都呆了″但山東膠東話很好聽,這是公認的。,
很多人都認為山東話透露著一股憨爽氣息,尤其是外地人在接觸山東人以后,感覺山東人的氣質和口音非常符合煎餅卷大蔥的形象,一張口就知道是山東的。其實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山東的方言體系可不僅僅只有魯西、魯南那一片,況且山東也有很多地區不吃煎餅,整體上山東的方言體系分為三個大片區,一個是魯北、魯中的冀魯官話、一個是魯西南片區的中原官話,還有一個便是膠東半島的膠遼官話,這其中冀魯官話廣泛分布在河北南部,魯西南的中原官話廣泛分布在河南以及我國大部分地區,所以這兩處方言外地人還是可以聽得懂的。
膠東半島地區的膠遼官話,只有半島幾個城市以及遼寧的大連、丹東區域使用,在全國獨此一家,這一地區的方言與魯中、魯北、魯西、魯南差別非常大,助詞語調很重,別說外地人,甚至連省內其他區域的人都聽不懂,這一地區的飲食習慣也和外省人普遍對山東的印象不同,這一地區沒有煎餅卷大蔥,膠東幾個城市一般是指煙臺、青島、威海以及濰坊一部分,這幾個城市經濟比較發達,是山東經濟的重要貢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