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建都史積年長達592年,具體如下。開封有“宋城路”、“魏都路”、“大梁路”、“漢興街”,還有“金明路”、“晉安路”、“周天路”,隨著開封夏朝首都“老丘”(建都220年)的發現,開封又有了“華夏大道”,因為開封處于平原,無險可守,而導致大量駐軍在開封城周邊。
1、金國曾經如此強悍,蒙古入侵,為何被迫退守開封?
蒙金戰爭,蒙古入侵后,金國退守開封是無奈之舉也是最佳的選擇。蒙金戰爭概況簡述1、野狐嶺之戰--成吉思汗指揮征金1211年蒙金于野狐嶺發生戰爭,成吉思汗以報父祖世仇為由進行的伐金行動,蒙古軍所過之處皆遭洗劫,田地、建筑等被大肆摧毀、破壞,蒙古軍大獲全勝,金國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1214年,金國遷都開封,
2、授權木華黎征金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命其率兵征金,木華黎不負重托,在忠誠執行成吉思汗命令的同時,廣納人才,安撫百姓,占領城池,設置政權,為蒙古最終擊敗金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窩闊臺、拖雷蒙征金成吉思汗病逝后,窩闊臺繼承可汗,繼承汗位次年,窩闊臺、拖雷兵分兩路實行繞道南宋迂回攻金的策略,最終大獲全勝,金朝滅亡,歷時22年的蒙金戰爭宣告結束,
金國遷都地點的爭議野狐嶺之戰后,金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金宣宗看著戰后破敗的都城,雖然暫且得到喘息,但懼怕蒙古再次攻打中都,提議遷都。遷都可是一件大事情,一經提議便引起巨大爭議,支持與反對的聲音互不相退,各執一詞,反對者認為都城是國家的根本,一旦放棄就會動搖民心。支持者則認都城雖為國之根本,但現在的都城已經破敗不堪,隨時面臨險境,不遷都,我們就是是砧板上的魚肉,待宰的羔羊,
金宣宗是力挺遷都的。但都城遷到哪里是個問題,針對當時的局面,一是退回金朝興起之地遼東,即現今的東三省,遼東雖然有山有水有海洋,地勢可以憑險固守。但蒙古可連陰山、走燕山,根本阻擋不了蒙古軍隊,并且遼東嚴寒,地廣人稀,糧食產量低無法滿足需求。二是遷都關中,即西安,關中東有黃河,西有六盤山,地處高原,戰略屏障良好,同遼東一樣依舊不是最佳之地,
三遷都山東,山東物產豐富,物資充裕,但是山東地理上幾乎不占優勢不說還爆發了紅襖軍起義,遷都山東是萬萬不能的。退守開封的優勢所在1、地理優勢,可攻可守,金朝以淮河與南宋為界線,相對比較安全。并且開封是宋朝國都,交通完備發達,,地理優勢在軍事上可攻可守,2、黃河之濱,利于農耕。開封地處河南,與山東、蘇北、皖北臨近,水源充足,利于農耕,農耕向來是支撐國家命脈的基礎,遷都至河南,糧食不愁,大把大把地有,不僅有可以解決金朝吃飯的問題,更是有利于金朝國力、軍事能力的恢復,
2、為什么趙匡胤不建都開封,徽欽二帝就不會輕易被金人擄去?
很明顯,題主過分強調客觀因素,而忽略了主觀因素。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客觀方面的因素,確實,開封作為都城,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是有天然缺陷的。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這個奸臣割讓了,這個天然的屏障失去以后,僅隔著一條黃河,開封暴露在敵國的面前,從北南下三兩天的功夫就可以到達開封都城跟前,作為國都實在是不理想的,
宋太祖趙匡胤從建立宋朝之初就把收復燕云十六州作為穩固江山的根本保障,然而,突如其來的疾病讓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實現自己的計劃。而趙匡胤自己定下的重文抑武的政策又使得他這宏偉目標永遠都沒有辦法實現,宋太祖趙匡胤其次,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主觀方面的因素。還是上面我們提到的重文抑武的國策問題,這個應該是主觀因素方面占據很大一部分的原因。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恐怕與宋太祖趙匡胤自身的經歷有關,唐末的藩鎮割據,最終導致王朝覆滅,似乎給了太祖深刻的啟示,軍事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斷地發展壯大,總有一天要失去控制,王朝覆滅就再所難免。所以,精明且“仁”的趙匡胤自導自演了一出讓人拍案叫絕的“杯酒釋兵權”,開國功臣基本上還算理智,杜絕了血腥的屠殺場面,換得了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