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湖南的名人就更多了,有毛主席,劉少奇主席,蔡和森,唐群英,賀龍,彭德懷,羅榮桓,田漢,曾昭掄,沈從文,丁玲,楊沫(《青春之歌》作者),康濯,周立波,冰心,瓊瑤,韓少功,李谷一,宋祖英等。湖南古稱“三湘四水”,“魚米之鄉”,現代又稱“有色金屬之鄉”。
分校設置黃埔軍校創立后,曾在黃埔島內設立平崗分校、蝴蝶崗分校,在廣州市區內設立省分校。這些分校純屬移駐學生分區上課,并無專門的分校組織機構,實際上不是分校,正式建立的分校,應該從民國14年3月(1925)黃埔軍校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攻克潮汕籌設潮州分校開始。1926年~1927年間,在廣西南寧、湖南長沙、湖北武漢增設分校,因地取名,
截止民國24年4月(1935)成都分校開學,黃埔軍校所設立的分校有潮州分校、武漢分校、長沙分校、南昌分校、南寧分校、洛陽分校/漢中分校、廣州分校、成都分校八個分校。抗戰前的八所分校,并非開辦后就一直辦理,它們的歷史任務結束后,則予以停辦,主要分校潮州分校、長沙分校、漢中分校(中央軍校第一分校)、武漢分校(中央軍校第二分校,遷至湖南武岡)、江西分校(中央軍校第三分校)、廣州分校(中央軍校第四分校)、昆明分校(中央軍校第五分校)南寧分校(中央軍校第六分校)、西安分校(中央軍校第七分校)、湖北分校(中央軍校第八分校)、迪化(烏魯木齊)分校(中央軍校第九分校)、鳳山分校(中央軍校第十分校)(注:第三分校原位于成都。
2、湖南有哪些名人?
湖南古稱“三湘四水”,“魚米之鄉”,現代又稱“有色金屬之鄉”,山明水秀,河流縱橫,盛產大米和淡水魚,是富饒的江南水鄉。北大門面岳陽臨洞庭湖,南大門郴州接壤南粵,古代出的名人不是很多,到了滿清近代,那真是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印證了岳麓書院人那副對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蔡倫(?至121)衡陽耒陽人,東漢朝宦官,四大發明之一“紙”的發明者,
是兩千年文化傳承的重大功臣。蔣琬,衡陽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繼承人,歐陽詢(557至641),長沙人,唐朝初年著名的書法家。周敦頤(1017至1073),道縣人,北宋哲學家,人稱“濂溪先生”,有《太極圖說》,《通書》,《周子全書》等傳世,王夫之(1619至1692),衡陽人,字而農,人稱“船山先生”。
明末抗清志士,至死不仕清朝,為明清之間著名的哲學家,與顧炎武,黃宗羲齊名。有《船山遺書》行世,曾國藩(1811至1872),湘鄉人,道光年間進士及第。清末“中興四大名臣”之道,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被后世尊為半個“圣人”,當時還有魏源,陶澍,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王湘綺等一大批湘軍名將。齊白石(1864至1957),湘潭人,近代著名的畫家,詩人,書法家,雕刻家,曾獲世界和平獎,
譚嗣同(1865至1898),近代著名的維新派政治家,思想家,瀏陽人,“戍戌六君子”之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成了英雄最好的寫照,黃興(1874至1916),長沙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華興會”、“同盟會”的組織者之一。現代湖南的名人就更多了,有毛主席,劉少奇主席,蔡和森,唐群英,賀龍,彭德懷,羅榮桓,田漢,曾昭掄,沈從文,丁玲,楊沫(《青春之歌》作者),康濯,周立波,冰心,瓊瑤,韓少功,李谷一,宋祖英等,
3、廣州的黃埔軍校怎么樣?
不同意上面的答案。黃埔是革命的黃埔!是抗日的黃埔!不管前六期,還是遷臺前的后幾十期,本質上是革命的,是抗日的!如果簡單以合辦的前六期來定義黃埔軍校,未免太狹隘!站立于國家、民族的高度:黃埔軍校師為國家的獨立,為民族的存亡所作出的犧牲是無可否認的,據不完全統計,抗日戰爭中,黃埔師生犧牲了二十七萬左右,幾乎等同于一個南京大屠殺!試問:誰可以否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