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廣東 > 佛山市 > 生態文明建設論文,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論文1500字

生態文明建設論文,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論文1500字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2-25 04:18:12 編輯:好學習 手機版

本文目錄一覽

1,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論文1500字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相提并論,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國家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水平”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獨立成章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得以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大力推進?筆者從親身基層環保工作中作過初步調研,總結如下,僅供參考,望能給社會同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什么是生態文明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態文明”。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的結果,也是各種力量協調共生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綜合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二、為什么要建設生態文明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弄清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常話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認識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自覺投身于生態文明建設中。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例如:震驚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意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茲號油輪事件、墨西哥灣井噴事件、庫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緊急狀態事件”、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據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后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后,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后,伊拉克占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公里,寬3公里的油帶,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擴散到長90公里、16公里的范圍,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并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筑物爆炸后,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 “泄漏事故”,導致22人遭核輻射,21萬人緊急疏散,經濟損失非常慘重。 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導致許許多多正常人及動物非正常死亡,殘廢,或患病,給人類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后果,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人類從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視,并進行自我反思,于是生態文明觀念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雖然堪稱地大物博、資源富饒的國家,然而中國又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哪種資源,人均擁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工作在逐步加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由于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中國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不僅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三、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征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三)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必須轉變關于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后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做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論文1500字

2,毛概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1500字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發展,是我國的又一重大創新成果。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毛概有關生態文明1500字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毛概有關生態文明1500字論文篇一   《淺談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生態文明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提出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城鎮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各種資源、環境的壓力變得越來越突出。只有加大對環境保護,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觀念,才能使人類文明向著高層次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標志著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黨對堅持文明發展道路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努力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文明建設;環境保護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環境保護與建設隱患大、矛盾突出,生態文明及環境建設任重而道遠。   一、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征   首先,生態文明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人與自然作為地球的共同成員,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生態保護意識逐漸成為了大眾 文化 ,其價值觀從以前征服自然、人定勝天等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轉變。   其次,生態文明的目標是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是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隨著環境污染侵害事件的逐年上升,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就顯得更加重要。   再者,基于目前世界人口眾多,生活物資稀缺的現狀,生態文明建設是長期艱巨的任務。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雙重任務和巨大壓力,一方面要保證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堅持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和主要內容   黨的十六大 報告 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時,不僅提出要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而且指出要“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思想。這充分表明并確定了生態環境對于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基礎性地位,也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注重環境保護和建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是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這是適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   三、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策   (一)加強 教育 和學習,樹立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種平等和諧的統一關系,我們必須把對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統一起來,吸取教訓,把促進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證未來持續發展統一起來。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實踐已經證明了其不合理性,將會為子孫后代帶來慘痛代價。   (二)支持文化創新,加強生態文化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要建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化,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等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道德觀,并滲透到社會、經濟、法律、政治、倫理等領域,為經濟社會的生態化發展給予支持。   (三)發展現代循環經濟。   發展現代循環經濟就是實現國民綠色經濟,解決經濟增長和生態破壞之間矛盾的有效出路。現代的循環經濟,包括從源頭預防污染物產生,從消費降低廢物排放,從處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改變傳統工業生產中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消耗、高污染”,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努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的先進適用技術,積極淘汰落后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特別是降低高耗能產業比重,實現結構節能。大力提倡生態科技,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四)樹立正確消費觀,節能減排   人們需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杜絕浪費。這要求人類摒棄過度揮霍性消費的享樂主義,而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進行適度消費,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合理地調節人與自然間的物質交換,使得生產消費的消耗最小。資源的使用和環境的破壞都基于人類的欲望,因此以節儉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為目標的適度消費必定能夠大幅度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文明是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可持續的社會經濟政策為手段、以致力于構造一個人與自然發展為目的的文明形態。它代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走向,生態文明建設所追求的是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當前,中國改革發展正處于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許多國家發展的 經驗 教訓告訴我們,在這個重要階段,一定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處理好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的關系,處理好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處理好經濟增長同資源、環境的關系,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處理好物質文明建設同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由此可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既是基于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而做出的戰略決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建設生態文明,既有利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大計,具有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我們要自覺向公眾宣傳保護環境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基本國策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科學發展觀;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環境、資源意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節約資源,愛護社會上的一草一目等。   參考文獻:   [1]雷毅.生態倫理學[M].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劉湘溶.生態文明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胡錦濤.十七大報告,2007-10-15.   毛概有關生態文明1500字論文篇二   《略論生態文明建設》   【摘要】黨的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本文談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地位與 措施 。   【關鍵詞】報告;生態文明;經濟發展方式   一、生態與生態文明的內涵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征。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劉驚鐸在其《生態體驗論》中把生態文明定義為從自然生態、類生態和內生態之三重生態圓融互攝的意義上 反思 人類的生存發展過程,系統思考和建構人類的生存方式。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二、生態文明的突出地位   為什么報告把生態文明提到這么高這么重要的位置,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突出地位?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基于對當今世界出現的能源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氣候變化異常、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等問題的科學分析,制定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戰略對策。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全球性的嚴峻問題?一個非常重要的對策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挽救地球生物圈,改變人類的不良行為、觀念、習慣。不管是什么政治制度,不管是什么階級階層,不管是什么民族種族,不管是什么宗教信仰,都能接受生態文明建設這一超意識形態的全人類共同利益原則,使人類利益原則恢復了本來的權威。這一決策既能夠贏得全國人民的擁護,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又能夠把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緊密連接在一起,增強“地球村”的意識,共同保護地球生態系統。這是從根本上、源頭上治理全球一系列惡性循環問題,實現永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建設生態文明,當然要加強保護、優化和建設生態環境,但絕不是單純的保護和優化生態環境,而是關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重要紐帶。我們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護地球,優化自然生態,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實現發展與環境雙贏,造福人類”,實現生產方式根本性變革,必須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落實四個“著力”,五個“更多依靠”的要求。實現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必須徹底改變人們奢侈過度消費的不良觀念、行為、習慣,經濟發展與財富增加并不能讓我們丟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于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采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對于尚處于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為后發國家,我們又具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機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建設生態文明,觀念要先行。   要使生態文明觀深入人心,在全體公民中強化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環境形勢嚴峻的國情意識;強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效益意識;強化經濟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人文指標全面發展的政績意識;強化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本,破壞環境就是破壞生產力,保護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環保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了解國情、珍愛環境、保護生態、崇尚自然、節約資源、造福后代的共識,使生態文明觀念成為13億中國人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自覺行動。   (二)建設生態文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關鍵。   要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統一到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上來,樹立保住綠水青山也是政績的理念,把產業結構調整與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結合起來,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逐步改變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的狀況,達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建設生態文明,告別“黑色文明”是核心。   告別“黑色文明”要堅定不移地抓好節能減排工作,這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好”是基礎,“好”的體現之一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做到節能減排。要讓節能降耗和污染減排成為兩根“高壓線”,加快利用先進技術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力,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四)建設生態文明,實行嚴格的制度是保障。   完成硬指標要出硬招數,不動真格的換不來藍天碧水。要像控制人口、保護耕地一樣,實行嚴格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嚴肅法律制度、環境標準、執法紀律、執法手段,建立健全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將能耗降低和污染減排完成情況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實行政績督察制和行政問責制,對那些我行我素、無視法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人要堅決懲處,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絕不允許“少數人發財、人民群眾受害、全社會買單”的情況再出現。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毛 概有關生 態文 明1500字論 文”

毛概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1500字

3,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2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篇二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政策分析》   摘 要: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當前,要以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抓手,重點發展綠色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生機。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類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強調先進的工業文明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享有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已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分析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制定了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方面,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廣泛展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環評、環境監測和執法監察的力度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工作積極推進,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   在工業生產方面,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清潔生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節能工程等項目,加強工業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實行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技術落后和污染嚴重的生產裝置。   在能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節約能源的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污染控制的綜合管理體制,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節能減排監督檢查,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但是,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和以后,還將長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壓力巨大,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資源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導致各類自然資產損失與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日益增大,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要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呢?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滲透到物質、制度、思想等諸多層面,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強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是一項關系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關系民族振興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使之廣泛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每一個家庭和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共同關心并積極參與這項事業。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法制保證。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憑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證。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的法律法規,但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一些環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據,環境法律配套滯后,缺少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干擾正常執法現象普遍,環境民事賠償尚無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受到環境損害后得不到必要補償等。因此,針對現有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探索性課題,在系統界定、指標取舍等方面存在著許多技術和實踐上的困難,現有指標體系的形成主要考慮了系統性要求,同時也兼顧了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因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不斷修正現有指標體系,同時,進一步提高某些指標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將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務。   黨的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2012,10   [2]陳洪波潘家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9   [3]魯長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黨校,2010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篇一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很強的理論依據,它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的中諸多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迫切需要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能夠加快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有利于將生態理念滲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的各個方面,推動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諧共生。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2   一、生態文明的提出及內涵:   近年來中國的人口、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諸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缺乏等問題日益浮現在人們面前,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與其歷史必然性有關,而且跟人類在社會建設中只追求發展,忽視生態平衡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關。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提出來,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發展方式為內涵,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涵蓋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環境文明的文明體系。它要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在經濟發展中,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和保護自然,盡最大可能積極主動地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將發展的力度、速度和資源利用的效率結合起來,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持續發展。   二、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一)資源能源短缺與利用效率不高   在資源能源方面,我國能源儲備總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且遠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氣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9%、6.2%和6.7%。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能源效率大大提高,但當前我國能源效率仍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36.2億噸標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我國的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還主要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擴張,電力、鋼鐵、水泥等重工業投資規模較大,產品增加較快,同時產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對環境的壓力繼續加大,也會超越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環境破壞與污染   在生態環境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且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也不斷加大,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落后。因此由工業污染,汽車尾氣,建筑裝卸物,城市揚塵,生活垃圾等產生的污染物越來越多,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而且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在污染物的處理和管理方面的技術相對落后,而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因而傳統污染型工業快速發展的勢頭在短期內還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因此,一些傳統意義上污染較重的行業例如:電力、鋼鐵、建材、造紙、化工等污染型行業產生的污染物依然存在增長的空間,而且將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長態勢,將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進一步的破壞,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任務   (一)在法制上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積極推進法制環保建設,出臺土質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條例,進一步健全環保行政責任追究體系,加強在環境法實施方面的努力,將環境執法和環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將環境執法作為環境法制建設的重點,加強環境法的宣傳教育和人員培訓,提高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官員和管理人員的環保法制觀念,強化國家環境監督管理體制的建設,使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有了可以遵從的、具有強制效力的法律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到法律的高度,讓法律成為始終貫徹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保障。   (二)優化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對產業的生產發展方式進行優化和轉型,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科學技術作用,集中力量研究開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技術,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相關科技,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生態環境技術研究,為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三)政府相關體制的建立與改革   政府應加大環保投入,對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逐步完善對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減少污染物排放。對高污染高排放的資源型企業在宏觀管理和環保制度管理方面下大力氣,從宏觀上規劃新型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嚴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的資源型企業,確保其按規定進行排放污染物。在重點區域實施區域限批制度,對重點區域若出現嚴重環保違規的事件禁止其審批新建項目。通過區域限批可以很快取得治理效果,同時這也是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政府應該把污染減排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用政績觀來引導各級政府推動環境污染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對公眾在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宣傳教育   政府、機關、企業單位、媒體等要共同配合與努力,建立完善的環保教育機制,使公眾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在人們的心中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廣泛開展對公眾在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宣傳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營造全民關心、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大力培養全民生態道德意識,不斷強化全民生態文明觀念,提高人們生態道德修養,營造培育全民生態環境道德意識的社會氛圍。通過全民參與、共同行動,把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落實到社會的每一個成員身上,落實到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對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篇二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政策分析》   摘 要: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當前,要以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抓手,重點發展綠色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生機。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類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強調先進的工業文明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享有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已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分析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制定了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方面,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廣泛展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環評、環境監測和執法監察的力度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工作積極推進,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   在工業生產方面,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清潔生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節能工程等項目,加強工業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實行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技術落后和污染嚴重的生產裝置。   在能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節約能源的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污染控制的綜合管理體制,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節能減排監督檢查,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但是,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和以后,還將長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壓力巨大,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資源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導致各類自然資產損失與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日益增大,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要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呢?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滲透到物質、制度、思想等諸多層面,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強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是一項關系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關系民族振興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使之廣泛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每一個家庭和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共同關心并積極參與這項事業。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法制保證。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憑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證。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的法律法規,但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一些環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據,環境法律配套滯后,缺少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干擾正常執法現象普遍,環境民事賠償尚無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受到環境損害后得不到必要補償等。因此,針對現有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探索性課題,在系統界定、指標取舍等方面存在著許多技術和實踐上的困難,現有指標體系的形成主要考慮了系統性要求,同時也兼顧了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因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不斷修正現有指標體系,同時,進一步提高某些指標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將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務。   黨的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2012,10   [2]陳洪波潘家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9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2

文章TAG:生態文明建設論文生態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

最近更新

  • 女真族,女真族是我國古代的哪個少數民族發展而來的

    女真族是我國古代的哪個少數民族發展而來的契丹女真族后分出有有鮮卑族,滿族等{0}2,女真族是少數民族嗎女真族是少數民族,女真族是世居東北松花江流域的少數民族!!是中國東北的一個少數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 設計類,設計的種類有哪些

    設計的種類有哪些樓上的,PS只是做設計的一種輔助工具。設計包括工業、環境、建筑、平面、傳媒……范圍廣,種類雜首先,平面設計、動漫設計、室內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工業設計、展示設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 高三復讀多少錢,普通高中復讀生復讀花費有何差別?

    3.高一高二學習不夠努力,態度不正確而等到高三卻突然醒悟卻又覺得來不及的考生,復讀年表示花費1萬元左右,一般學校招生的費用復讀取決于高三學生的成績,想去普通高中復讀,收費很低,4.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 語文學習,如何學習語文

    本文目錄一覽1,如何學習語文2,怎樣學習語文3,怎樣學習語文4,語文學習方法1,如何學習語文想學好語文首先多讀背讀背記寫聽積累語文,其實是把最基礎的累積起來,想要學好語文,必須把握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 印度信什么教,印度信奉的是什么教

    印度信奉的是什么教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蘭教(占11.2%)、基督教(占2.6%)、錫克教(占2%)。此外還有佛教、耆那教、襖教和猶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 五壯士,瑯琊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

    主要景點有蓮花峰、七排坨、石頭七排盤、蠶廟、老君堂、勇士展覽館和壯士紀念塔,5.宋學義(1918-1971),河南沁陽縣北孔村人,是國內外著名的“瑯琊山五子壯士”之一,“瑯琊山五壯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 生活的句子,生活中的精彩語句

    生活中的精彩語句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2,關于生活的一句話其實生活很簡單,別想復雜了..《生活》就是人生下來就是要你好好的活下去生活、就是生下來,活下去,在痛苦中尋求一點快樂!僅此而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 合歡樹的象征意義,合歡樹的象征意義

    合歡樹的象征意義合歡樹又被稱為苦情樹,代表的不是合家歡樂,而是丈夫對妻子的拒絕和拋棄。2,史鐵生的合歡樹一文中多次提到合歡樹其各自的寓意和內涵是什1文中四次提到合歡樹,既是作者自己 ......

    佛山市 日期:2023-05-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宁县| 衡东县| 通州区| 焦作市| 湟中县| 南投县| 龙江县| 鸡西市| 子洲县| 阿尔山市| 天峻县| 九江市| 烟台市| 江油市| 尚义县| 横山县| 肇源县| 永兴县| 乐业县| 博客| 鄂伦春自治旗| 沙雅县| 梧州市| 聂拉木县| 拉孜县| 辽阳市| 贵港市| 榆社县| 宁蒗| 定安县| 商洛市| 牡丹江市| 望谟县| 徐闻县| 肥东县| 丰都县| 广德县| 韶山市| 五莲县| 定襄县|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