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同性戀,為什么男男稱為斷袖,女女稱為磨鏡,“斷袖”的典故來源于二千年前的西漢,于是,“斷袖”也就成為男同性戀的代名詞了古代女同性戀被稱為“磨鏡”是什么典故,“磨鏡”其實是個形容詞,唐朝詩人劉得仁《贈道人》一詩中曾寫道:“長安城中無定業(yè),賣丹磨鏡兩途貧。
斷袖:中國古代的同性戀之說,相傳漢哀帝與男寵董賢共寢,董賢睡覺時壓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上朝時不忍驚醒他,“以劍斷袖而起”。至于流傳在春秋戰(zhàn)國、漢代時期的“龍陽”、“余桃”等歷史典故更是膾炙人口。史載龍陽君為魏王“拂枕席”,彌子瑕與衛(wèi)靈公“分桃而食”,胡兔兒“偷窺巡按臀部”,后代人于是就以“龍陽”、“余桃”、“斷袖”、“兔兒”等來暗指同性戀現(xiàn)象
“磨鏡”其實是個形容詞,唐朝詩人劉得仁《贈道人》一詩中曾寫道:“長安城中無定業(yè),賣丹磨鏡兩途貧。”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神女》中也有“問其人,乃諸姓,市中磨鏡者也”之說
“斷袖”的典故來源于二千年前的西漢。西漢建平二年,有一天,漢哀帝下朝回宮,看到殿前站著一個人,正在傳漏報時,哀帝隨口問:“那不是舍人董賢嗎?”那人忙叩頭道:“正是小臣董賢。”董賢是御史董恭的兒子,在漢哀帝劉欣還是太子時曾當(dāng)過太子舍人。就是這一瞥,哀帝忽然發(fā)現(xiàn),幾年不見,董賢越長越俊俏了,比六宮粉黛還要漂亮,他不禁大為喜愛,命他隨身侍從。從此對他日益寵愛,同車而乘,同榻而眠。董賢不僅長得像美女,言談舉止也十足地像女人,“性柔和”、“善為媚”。哀帝對董賢的愛之深,可用一個例子來說明。一次午睡,董賢枕著哀帝的袖子睡著了。哀帝想起身,卻又不忍驚醒董賢,隨手拔劍割斷了衣袖。后人每當(dāng)提起漢哀帝的時候,便說他有“斷袖之癖”。于是,“斷袖”也就成為男同性戀的代名詞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