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大眾眼中的精神病我們經常看到電影、電視或者報紙上,經常把患有精神病性障礙的病人稱作“精神病”(還有的成為“神經病”,往往這種稱呼更加錯誤),這其實是帶著明顯的歧視感的。精神病患者的性格一般都比較敏感多疑,受到過一些比較重大強烈的刺激、驚嚇之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導致的一種比較重的心理障礙。
1、精神病是怎么來的?造成精神病的原因是什么?精神病的比例是多少?
你好,題主問了一個令我想回答又難以回答的問題。精神病是怎么來的,原因是什么?很慚愧,精神病的直接原因,目前尚與確切說法,仍存于假說階段,目前認為,精神疾病屬于多原因疾病,很難用一元論去解釋。拿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分裂癥來說,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一,遺傳,如分裂癥,有數據顯示,遺傳占65-80%,二,生物學變化:目前最主流的說法仍是神經遞質異常,其中以多巴胺異常為主。
三,環境因素:周圍環境的變化,如季節變化、母孕期相關因素、應激事件等;四,心理因素:個人心理素質,對于事物的承受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五,大腦結構的變化:經調查發現,大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腦結構存在異常:如腦室擴大、腦皮層、額部和小腦結構較小;顳葉灰質體積變小、腦溝回增寬等。說說大眾眼中的精神病我們經常看到電影、電視或者報紙上,經常把患有精神病性障礙的病人稱作“精神病”(還有的成為“神經病”,往往這種稱呼更加錯誤),這其實是帶著明顯的歧視感的,
精神病人,大體可以分為精神障礙和智力障礙。對于精神病人來說,雖然在某些方面顯示出異于常人,但是其智力發育正常,甚至很多人能夠取得高學歷;而對于智力障礙來說,大多由于先天性發育障礙所致,個別可因從小某種原因(如病毒侵犯腦神經或者外傷后遺癥)導致其理解能力、計算能力落后于同齡人,其實,精神病是一種臨床綜合征,是多個臨床癥狀的混合體,與許多不同的精神疾病有關。
所以,其包括個體的心理能力、情感反應、現實識別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受損的一組癥狀群疾病,廣義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物質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礙,分裂樣情感障礙,妄想性障礙短暫精神病性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情感障礙等。回答題主,精神病的比例問題上文我說了,精神疾病包括很多,下面我簡單列舉幾類精神疾病的發病率,
精神分裂癥,我們聽到最多的精神疾病,幾乎屬于精神科最嚴重的精神疾病,其發病率約為1%;情感障礙中的雙相障礙,其發病率約為0.6%,智力障礙:在一般人群中中體患病率約為1%由于這些疾病的高發率,以及及嚴重性,導致大多數個體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障礙,同時,這些疾病都是導致患者病情嚴重乃至殘疾的常見疾病,也屬于國家規定的重性精神疾病,需要被建檔管理的疾病。
所以,如何防范疾病或者盡可能將發病率降到最低成為目前的重點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做好孕前、孕期的準備:防止近親結婚,做系統的產前篩查,防止某些嚴重疾病的發展,這是防止智力障礙的最好辦法。二,注意孩子從小的性格和心理因素培養:過于溺愛和嚴格都不合理,如何恰到好處的處理親子關系的尺度往往確實是比較難拿捏,這里建議大家,至少多與孩子溝通,鼓勵孩子多表達內心的想法,不要急于給予否定,站在孩子立場分析問題,多加引導,
這是防止孩子出現人格問題的辦法。三,很多精神疾病高發于青壯年,比如精神分裂癥,尤其具有危險因素(如直系親屬中有患病的個體)的個體,注意觀察,如果性格方便逐漸發現異常,要注意可能是某些精神疾病的早發表現,四、除此發病的患者,一定要堅持治療,將病情最大程度的控制好,而且維持期和緩解期堅持服藥,盡可能避免復發因素;五,多與患者溝通,盡量使其回歸到社會中,以免長期患病,導致生活懶散,社會功能下降。
2、精神病是怎么得的?精神病是壓抑性的病嗎??
精神病是怎么得的?精神病是壓抑性的病嗎?精神病患者的性格一般都比較敏感多疑,受到過一些比較重大強烈的刺激、驚嚇之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導致的一種比較重的心理障礙,比如被害妄想癥,小時候父母覺得孩子不聰明,擔心長大以后被人欺負,總囑咐孩子,要長心眼,不然壞人多,會琢磨你等等。在以后的經歷中有以少對多,以弱對強的被欺負的經歷,在被欺負的時候很緊張,猛然冒出一個念頭,他們會不會要加害自己,就形成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