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慶市區縣地圖高清版全圖
重慶,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簡稱“渝”幅員面積8萬平方公里,轄(23個區,15個縣,其中4個自治縣)渝中區、江北區、南岸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大渡口區、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九區為重慶主城區,幅員面積達:5472.68平方公里,人口:818萬(2014年)重慶的老城渝中區原名重慶市中區,1995年3月,市中區更名為渝中區。是重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商貿流通中心,1955年11月第一區改稱市中區,為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行政)委員會、西南軍區所在地,延續至今渝中區一直是重慶市黨、政、軍領導機關所在地,從地圖上看,渝中的中心在(菜園壩街道)重慶火車站,并不是網民朋友口中的解放碑,至于解放碑,只是重慶市的商貿中心,這一點重慶人以及去過重慶市的朋友都知道。
2. 重慶市縣市地圖
平行斜谷,分東部槽谷,中部槽谷和西部槽谷。
3. 重慶市區縣地圖高清版全圖最新
一、渝中區位于重慶市西南部,處于北緯29°31′50″-29°34′20″、東經106°28′50″-106°35′10″之間,在長江、嘉陵江匯流處。渝中區東、南、北三面環水,西面通陸,為東西向狹長半島。渝中區東、南瀕臨長江,與南岸區水域相鄰;北面瀕臨嘉陵江,與江北區水域連界;西面與沙坪壩區、九龍坡區接壤。
二、渝中區,位于長江上游地區、重慶大都市區,屬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地處在長江、嘉陵江交匯地帶,由于兩江環抱,形似半島,又名渝中半島。
4. 重慶市轄區地圖高清
簡單說來
重慶地形不好,但地理位置太好了
。
ps. 重慶市區位于四川盆地,不是山區。
詳細說來
地理位置和地形是兩個概念。地理位置一般是用來描述地理事物時間和空間關系;地形指的是地表的各種形態。
從地形上講,重慶雖地形復雜,但地質穩定,地層堅硬。
穩定的巖層讓重慶的建設成本非常低,所謂的比平原城市成本高百倍是假命題,建設成本反而低于地層松軟的沖積平原。特別是在高層建筑和地鐵等設施的施工上很容易體現。
從地理位置來講,重慶是整個四川盆地的咽喉。
重慶所在的四川盆地在在傳統漢地中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地理單元,封閉而富饒,雖然坐擁天府,但四面環山對外交通困難,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說法。
既然陸路十分艱難,那么水路對于四川盆地來說,就尤為重要了。四川盆地的水系,以川江(長江四川盆地段)為核心,組以岷江(上河)、沱江(小河)、嘉陵江(下河)。這三大支流涵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其與長江的交匯處,分別誕生了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國窖酒城瀘州,以及我們今天說到的重慶。而位于最下游的重慶就扼守在這條通道的咽喉,整個天府四川的一億多人口都是其腹地,是四川盆地聯系中原的橋頭堡以及水路的必經之地,自然要在此處建城。
從發展歷史上看,重慶雖然修路比較難,但起家恰恰是因為現代交通。
在古代,整個四川盆地都閉塞,對外交通不便。而近代航運的發展,讓這一情況有了改觀。而這一改觀的橋頭堡城市,就是重慶。重慶成為國內頂級城市也就是從晚清時期開埠后開始的,隨著現代航運發展。(這一點和青島大連上海天津香港這些城市如出一轍。)
有了這一定的基礎,外加上四川盆地以及重慶市區東西兩條山脈形成的天然屏障,讓老蔣在抗戰時期把全國的有生力量集中到了重慶,重慶的的底子變得空前的厚。
解放后,重慶依靠著抗戰時期的超常累積,并且作為有著近億人口四川省的第一出海通道,經濟上,工業上,鐵路及水路運輸上都是西南地區,乃至整個中西部地區的絕對老大。
改革開放后,重慶的勢頭雖然相對沿海經濟特區有所放緩,但是由于其基數實在在中西部地區鶴立雞群,在80年代成為了全國第一個計劃單列市(就是現在的副省級城市,重慶是第一個)。
然后就到了97年,全國第一個副省級城市,借著三峽工程的契機,攜兩個地級市涪陵市和萬縣市,以及一個黔江地區(這三個地級行政區位于盆地邊緣,有大面積實打實的山區),又升了半級,變為省級城市了。
總結起來,重慶的興起一是因為其地理位置優勢帶來的港口發展,二是占據盆地天險在二戰陪都時期實現了跨越發展。
這兩點是關鍵,至于市內交通不便的缺點,在現代工業文明中,被不斷淡化,反而對于現代建筑工程來講,穩定的巖層結構反而會降低施工設計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