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的南陽郡和南郡,只有一字之差,都屬于荊州,南陽郡在荊州的最北方,與南邊的南郡相連,南郡中廬縣與南陽郡鄧縣,隔江(漢江)相望。中廬縣,古為廬戎國,秦置伊廬縣,漢代始設(shè)中廬縣,二是,維水入漢水處在中廬縣境內(nèi),東漢、三國南陽郡雖然沒有南陽縣,但南陽郡郡城宛城,就是南陽城,俗稱南陽,或簡稱南陽。
1、漢代中廬縣在現(xiàn)在泥咀的證據(jù)有哪些?
中廬縣,古為廬戎國,秦置伊廬縣,漢代始設(shè)中廬縣。南北朝梁元帝政權(quán)之后廢除,為南郡的屬縣,關(guān)于中廬縣之地望,石泉先生考證在今襄樊西泥咀鎮(zhèn)附近的翟家埡子一帶。隆中西距翟家埡子不過10里(泥咀東南距隆中4里,西距翟家埡子4里),為什么舍近求遠(yuǎn),隔著漢水劃給南陽郡的鄧縣呢?顯然十分不合情理,根據(jù)較早的文獻(xiàn)記載,隆中應(yīng)該歸中廬縣管轄。
《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漢中郡“房陵縣”下原注云,“淮山,淮水所出,東至中廬入沔”,淮水即維水,淮維一音之轉(zhuǎn),古可通用。對此,前人已有論及,周壽冒《漢書注校補(bǔ)》及顧炎武的《日知錄》對此均有解說,維水,《水經(jīng)注》(卷二十八)河水篇(東漢人桑欽語)云:“(沔水)又東,過中廬縣東,維水自房陵縣東流注之”。
據(jù)此,可知兩點(diǎn),一是,維水在中廬縣東入漢水,二是,維水入漢水處在中廬縣境內(nèi)。就是說,從維水入漢處往西到今翟家埡子(即漢中廬城)之間的漢水南岸帶均歸中廬縣管轄,古維水是現(xiàn)在的哪一條河,石泉先生考證,就是襄陽縣西南境,漢水的較大支流鶴子川(亦稱石牌水),并指出:“鶴子川的淵流位置,同漢魏六朝的古代維水是相符的”。
2、南陽郡和南郡有何不同?
東漢的南陽郡和南郡,只有一字之差,都屬于荊州,南陽郡在荊州的最北方,與南邊的南郡相連,南郡中廬縣與南陽郡鄧縣,隔江(漢江)相望,南陽郡,是荊州人口最多,最富裕的地方,郡治南陽城,也稱宛城,東漢的“南都、帝鄉(xiāng)“。曹操“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guān),”,這里面的南陽,就是指的南陽城,孫堅“比至南陽”也是說的南陽城,諸葛亮“躬耕于南陽”也是指的南陽城,
南郡,郡治江陵,赤壁之戰(zhàn)“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jìn),追至南郡”,“備、瑜等復(fù)追至南郡,曹公隨北還,留曹仁、徐晃于江陵”和孫劉聯(lián)軍對峙,“十四年,瑜、仁相持歲余,所殺傷甚眾。”曹仁棄城,退守襄陽,周瑜在江陵就任南郡太守,這里面的南郡多指的“江陵”。因此,南陽,郡、城同名(如長沙),南陽一詞多指南陽城(宛城),如果講南陽郡內(nèi)某地,常常以南陽X縣全稱,或只稱呼縣名,像“先主屯新野”,“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等,
3、為什么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南陽郡,沒有南陽縣,南陽如何有諸葛亮?
現(xiàn)在襄陽市沒有一個叫“襄陽縣”的,也沒有一個叫“襄陽區(qū)”的,所以,襄陽市也不能叫襄陽市,襄陽城也不能叫襄陽!我早就說過,襄陽說們搶奪躬耕地老是顧頭不顧腚!光知道弄一些無稽之談否定南陽郡郡名與郡治互指,否定諸葛亮親口說的“躬耕于南陽”的南陽不是當(dāng)時的南陽城。可是如果按照他們發(fā)明的理論往他們頭上一套,他們那一套歪理邪說馬上就露餡了,
東漢、三國南陽郡雖然沒有南陽縣,但南陽郡郡城宛城,就是南陽城,俗稱南陽,或簡稱南陽。就和現(xiàn)在襄陽的情況是一樣的,古今一理,一脈相承,再比如古代荊州,所轄七郡,沒有一個叫荊州郡的,但它的州城郢和江陵照樣叫荊州城,襄陽近鄰十堰市,下轄縣區(qū)中也沒有一個叫“十堰”的,為什么也能叫十堰市?例子多得很,不再一一列舉!從以上可以看出,襄陽說的說辭是多么的荒謬!其搶奪躬耕地的手段是多么的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