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徽兩省受災,就頗有“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意味。安徽在河南下游,也跟著受災嚴重,如果不是河南和安徽在前邊撐著,他們放棄了,任憑洪害橫流,湖北江浙都將遭受巨大的損失,“天下糧倉”都保不住了,也就是河南和安徽不自私,沒有為了自保而把水災轉嫁給其他地區,豁出自己來承受了大部分災情。
1、抗洪救災,為什么會犧牲安徽,來保障河南江蘇?
這不叫犧牲安徽保江蘇河南,主要原因淮河到安徽后落差變小,河道變窄(大多被當地開采利用),排水不暢,若不蓄洪,淮河安徽段堤壩率先潰壩,淮河兩岸阜陽,蚌埠,滁州,以及合肥都要遭殃,舍棄幾個鎮保這幾個大城市,而不是為了保江蘇,淮河到江蘇后,河道變寬,經常疏通,有三條入海口,一條入長江,就是上游的水量趕上長江的水量也淹不了,主要原因還是經濟,安徽要有錢了把淮河河道疏通疏通,加筑堤壩,上游水量再大也不會擔心自家的堤壩會不會潰壩了。
2、為什么歷史上河南安徽乞丐這么多?
其實歷史上河南和安徽的乞丐都不多,但是,他們行乞的范圍比較廣,給人一種錯覺。河南、安徽之所以有乞丐,是因為這片地區氣候復雜,水文環境特殊,歷史上水患不絕,河南緊貼三門峽,每次水患一起,水往低處流,東、南盡皆受災。安徽在河南下游,也跟著受災嚴重,但有一點必須要說。其實河南、安徽兩省受災,就頗有“犧牲我一個,幸福千萬人”的意味,
歷史上幾千年來,河南和安徽基本都不搞極端性泄洪,沒有開水道排流而下的舉動。也就是說,河南和安徽不自私,沒有為了自保而把水災轉嫁給其他地區,豁出自己來承受了大部分災情,如果不是河南和安徽在前邊撐著,他們放棄了,任憑洪害橫流,湖北江浙都將遭受巨大的損失,“天下糧倉”都保不住了。這一點是必須要說的,這也側面反映了,豫、皖之人的實誠勁。
你看當年馮玉祥招募人馬,只招收陜、豫、皖、魯四個省的子弟,其他的區的人來投軍馮玉祥還不肯收留呢,看中的就是中原人這份實誠勁,也正因為豫、皖之人的實誠勁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的行乞范圍才能比較廣。其他地區也會鬧災,也會有乞丐,但行乞范圍都不大,之所以會有這個情況,因為其他地區的人走遠了就乞討不到東西了。施舍者也怕受騙,怕自己的一份善心打了水漂,
于是施舍者看人下菜碟,有些地區的人外出行乞,真的會一無所獲。反過來,豫、皖之人就能走遍大江南北,北至關外白山黑水,南至閩粵羅浮,就因為他們走到哪都能有所收獲,他們行乞的范圍大,就給一種錯覺:普天下遍布豫、皖的行乞人。但實際上,總人數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多,再者,豫、皖之人出來行乞,留鄉的人比較少。陜、豫、皖、魯之人,他們更有一份“故土難離”的情懷,但凡有一線之路,輕易并不舍得背井離鄉,
即使離開,也不愿離得太遠。比如河南人,寧愿往西邊走,歷史上稱之為“走西口”,他們之所以要十分遠離故土,幾乎都是因為大疫。這也是古來就有的說法,“大災之后必有大疫”,古代哪次大水之后都沒好過,出來的人多,留下的人少,本土不阜,這也讓人形成一種錯覺,歷史上真正的乞丐最多的地方,反而是兩江這個看似富庶之地。
兩江之富庶是兩極分化,富者愈富,窮者愈窮,越富,窮人的比例反而越高。再加上因兩江富庶,歷朝歷代都是兵家所爭之處,兵魘一生,億萬百姓中落,水患導致的窮苦人,哪有戰爭制造的悲劇多?尤其是民國時,經濟崩潰、軍閥混戰,兩江之地的乞丐更多。比如著名的《三毛流浪記》,三毛就是舊上海土生土長的乞丐,只不過他們由于種種原因,基本不會遠離家鄉行乞,不會在全國都看到他們,因而很多人覺得河南安徽的乞丐多,僅僅是沒看到兩江乞丐之眾而產生的錯覺罷了。
3、春秋時小國許國,為何在河南安徽6次遷都?
這個話題估計不夠吸引人,而且許國六遷的事情其實在大魚吃小魚的春秋時代很是平常,但從這件事上可以讓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那段歷史的一個縮影,可以感受到那段歷史中肆意橫行著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真理就在大炮的射程之內,讓我們回到那個禮崩樂壞戰火紛飛的年代吧。圖一西周時候自在逍遙的許國看下上面這張插圖,許國位于現在河南省許昌市的東邊,在那個年代,中原沃土是很多國家夢寐以求的理想天堂。